TB3 Workflow 02 | 飞起来的工作效率 雷电3与Pro Apps

前篇讲述了——在雷电3网桥下该如何在系统层面进行进行多人协同工作。 

那么接下来这一篇,就要好好介绍一下,影视制作中该如何在专业软件中进行多人协作。如果说前篇通过系统层面的协作是一切的基础的话,那么这一部分将是让工作效率起飞的核心所在。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遗忘Pr这种旧时代的非编软件(听说PR也是有自己的一套多人协作方式的 先别说他好不好用 至少大陆范围内不可用 更别提Adobe高昂的订阅费直接劝退)。所以如果仅使用Pr的同学,你很难从我这获取一些有关Pr的有用信息,当然如果你有多人协作的需求,我相信,看完以下内容,你很有可能会考虑更换剪辑软件。 

让我们聚焦于FCPX和Davinci Resolve这两款非编软件(姑且称Davinci Resolve之为非编软件吧 当然仅限16及其之后的版本)。 

先来说说FCPX。 

 

事实上FCPX并没有所谓多人协同工作的功能(同一个资源库无法同时被多人打开 但解决方法也是有的 你可以使用PostLab这个软件 在只读模式下打开已经被别人打开了的资源库),但由于FCPX独特的资源库(Pr用户可以简单且不那么正确的理解为工程文件)设计,想要在FCPX上进行多人协作并非是不可能,而且实际上效率也并不低。 

 

要想讲述FCPX的多人协作,我们首先得知道使用FCPX的工作逻辑,其次才能知道在哪些环节是可以进行多人协作的,以及在这些环节里FCPX应该如何进行多人协作。(本篇主要讲述剪辑和调色部分) 

不同于Pr或是不完全与Davinci Resolve相同,FCPX的粗剪几乎都是在资源库的事件里进行的(你可以理解为素材库 至于什么是资源库、事件、项目,你可以去Apple的官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具体是通过给素材添加关键词、打标记、打出入点、进行评级来完成。而关键词可以说是FCPX的灵魂之一了。 

(有关评级的内容可以访问这里 Apple的官网) 

在资源库的粗剪完成之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在有剪辑脚本的情况下,哪怕是十几二十分钟的片子,你都可以在2、3小时内快速搭完影片的框架,并且得益于磁性时间线的设计,如果你对软件足够熟悉,你甚至可以在这几个小时内完成第一遍精剪。而之所以可以做到2-3小时剪出一版框架,就是因为相当多的工作都前置在真正开始剪辑之前了。 

左边的关键词可以通过Finder的标签或是文件夹生成,也可以在导入FCPX之后使用⌘+K来进行编辑。

而当你完成上面这些关键词精选、评级、标记之后,要做的事情真的不要太轻松,导演特别指出来的要的镜头你在标记里写好,到时候直接在搜索框里索引就行了。

 

而且整个过程你不用盯着灰片剪辑,你可以在素材库里面批量为素材选定LUTs,这样一来,无论是时间线上还是素材库里,你都可以看到Gamma正常的画面(盯着灰片剪多难受啊!Pr出来鞭尸!)。 

直接在事件里为素材选定好LUTs,再也不需要对着灰片剪辑

剪辑完成之后,你就可以使用FCPX自带的调色板、曲线等工具进行调色,要说的是不仅逻辑上与Davinci Resolve不一样,并且个人认为功能的强大性和易用性也没有Davinci Resolve好,在一些对色彩有要求的项目中,你仍然需要发送到达芬奇去做调色。 

在整个剪辑开始之前到最后交付,你可以完全抛弃鼠标,甚至我并不推荐你使用传统鼠标来进行编辑,我推荐的是使用触控板进行编辑。至于苹果自家出的喵控鼠标,因为个人并没有使用过,所以无法评价,听国外的FCPX剪辑师说是非常不错的。 

 

如果你从未使用过FCPX,这一切可能听起来很难理解与不可思议,如果你是Windows+Pr阵营的坚定派,你甚至会对我使用笔记本+触控板的工作方式嗤之以鼻(现实中不乏有人啦)。不过要知道的是,我并非未曾使用过Windows+Pr的组合,甚至Windows的使用历史我已超过十几年……直至去年我才更换我的操作系统,今年第一季度才更换剪辑平台。你可以不满这种工作方式,但我仍然建议你,深度使用或者体验一次FCPX的制作流程之后再做评价,那时候你的嗤之以鼻一定是有充足理由的。 

 

大概讲述完FCPX的工作流程之后,你就会发现剪辑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审阅素材以及在资源库的粗剪上面了(也就是区分素材并打上Good Take这一过程),很有可能DIT把素材交付给剪辑师三四天之后,你都看不到剪辑师建一条时间线(不习惯FCPX的监制应该会很难受吧……)。那么如果能在多人协作中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对于剪辑师无疑是巨大的解放。事实上,多人协作就该如此工作。 

把几天的素材按照日期分成多个部分分别导入到多个资源库,多个剪辑师或者剪辑助理同时开始挑选素材,最后将各个完成粗剪的事件合并成一个资源库,交付给主剪辑师(并且由于通过雷电网桥访问的是同一处的素材 根本不会出现需要重新链接之类的破事),这时他需要做的更多是片段与片段之间的衔接与影片的故事结构,和剪辑助理在系统与文件管理层面做的目的一样,让主剪辑师更专注剪辑本身而非是其他繁杂的事,这才是多人协作的意义所在。 

将别人的资源库里的事件直接拖拽到自己的资源库里,选择确定后,就导入了所有别人已经做的粗剪以及在这个事件里的项目(也就是时间线)。 通常的,你们不能同时打开同一个资源库。解决方法就是让对方关掉资源库,或者使用前文提到的PostLab,以只读模式打开别人的资源库。

此外,如果两个剪辑师对影片某一个部分或是对影片有自己的理解,他完全可以拷贝走整个事件(FCPX中可以“同时”开启多个资源库,并且层级结构很清楚),剪出他自己的理解,而后觉得确实不错的话,另外一个剪辑师直接拷贝走进行。 

补充,磁性时间线真的很好用,希望你们不要嫌弃他。(前提是需要你转换整一个剪辑逻辑,把自己当作完全不会用任何剪辑软件的小白来学习) 

 

总结,由于FCPX资源库与磁性时间线(习惯后能节省大量时间)的独特设计,虽然并不原生支持多人协作,但在小团队制作、制作流程十分不规范、对颜色要求不高、需要一些简单包装的项目中,多人协作的效率却一点都不低,足以达到1+1>2的水准(特别是当你的项目并非是常规项目 制作流程很不规范的时候 我强烈建议你使用FCPX 不要太方便)。 

但一旦项目较大,需要更多人协同工作,不能同时访问一个资源库的劣势就体现出来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关闭资源库,挪移拷贝事件上,又或是对颜色有要求的项目,FCPX通过磁性时间线节省出来的时间就不足抵消这些琐碎的事需要的时间了。 

这时候,就到达芬奇出场的时候了。 

 

如果说FCPX中的多人协作是剪辑师与剪辑助理的协作,那么在Davinci Resolve中,不仅可以是剪辑师与剪辑师的协作,剪辑与导演的协作,更是调色师和剪辑师的协同工作。 

虽没有磁性时间线的便利,但由于所有人都可以在同一个项目中,所以参与制作的人越是多,达芬奇的协同作业效率就越是高(这点和FCPX的差异就体现出来了 FCPX大约会在3人或者更多之后协同作业的效率下降 并且参与项目的人越多 团队效率就越没有使用Davinci Resolve来得高 希望Apple赶紧更新下FCPX的多人协同吧)。 

 

之前说FCPX的一切都是为了触控板而生的,那么达芬奇完全就是为了键鼠而生的,你也可以使用触控板(Mac OS上效率也不会特别低),但是效率真没有键鼠来的高。 

 

开启多人协作的方法也简单,前提是作为主机的那台电脑上需要安装PostgreSQL(也就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达芬奇的项目是基于数据库的)。两台电脑之间用雷电3互联(其实处于同一个局域网就行),接着主机上创建共享数据库、打开共享数据库、打开项目中的协同作业、对方连接本机数据库(需要知道本机IP地址)。这就连接上了(详细的教程可以参考本博客的另一篇文章 之前别人的个人博客文章失效了 所以我另写了一份)。 

当当~当上述内容配置完之后你可以在PostgreSQL里看到出现了一个新项目。

连接上之后,就可以开始作业了。剪辑助理可以和在FCPX里一样为素材打上关键词,不同的是粗剪和素材的挑选并不能在素材库里完成(不能打多个出入点、不能为素材标记成个人收藏,也就不能统一显示为素材个人收藏的部分)。 

就像在FCPX里一样你可以为所有素材编辑关键词,但是粗剪你需要新开一个时间线。不用担心时间线过多过于混乱,你可以在偏好设置里打开「智能媒体夹-时间线」

达芬奇的逻辑和PR有点像,为所有的关键词创建好各自的时间线,再进行挑选,最后编辑影片的时候再使用双时间线进行编辑。当你制作的项目无用的素材超级多,并且制作周期以月甚至年计算的时候(比如纪录片或者综艺),没有什么方式比十几个人在同一个项目里进行剪辑来的更快的了。这就是当项目流程比较规范一些,剪辑助理和剪辑师应该使用的协作流程。 

 

当剪辑师建立完大致框架或者完成度较高的时候,导演怎么说也应该介入了。此时,传统的工作流程中,剪辑师必须停下他手头上的工作,跟导演一一对镜头,这样的方式不仅不高效,而且还容易记不住。而在达芬奇中,导演虽然不能直接编辑剪辑师正在编辑的这条时间线,却可以使用标记功能给剪辑师进行标记,这样一来,在导演讲述完大致意图之后,剪辑师可以继续他的工作,而具体的细枝末节的东西,直接看导演打的标记就行了(导演可以使用特定颜色的标记 便于辨认 或者说每个职位都应该选好特定的颜色)。这就是导演与剪辑的高效对接。 

当我先进入时间线之后,这个时间线所有权暂时就交到我的手上了,只有我离开剪辑或者快编面板之后,别人才可以进行时间线上的操作
右上角有个小人的时候就说明此时有他人占用时间线,此时你虽然不能编辑时间线,但是你还是可以对时间线或者时间线上的片段进行标记,以供剪辑师参考。

既然选择使用达芬奇了,那么对色彩一定会有所要求。这时,剪辑和调色师的交接就直接省去了回批和套底流程的繁琐和技术要求。如果按照规范来进行剪辑,在当剪辑师搭完影片的框架之后,调色师就可以早早的进入到项目中,对于一些工期要求紧的项目,无疑是节省大量时间。剪辑做的修改或是调色做的修改并不会实时同步到对方,只有当剪辑或者调色选择按一下黄色的同步按钮,此时,对方做的修改才会同步。 

黄色的同步按钮在右上方
同样的,当剪辑做了修改之后,调色也会在检视器窗口的右上方收到一个同步信息,点击即可同步。

再补充一段题外话吧,逻辑上达芬奇是通过数据库共享访问的模式去实现多人协作的,并且提供了重新映射储存位置的功能(也就是说 可以两天电脑存两份素材在不同的地方 不需要重新链接 也互不影响),而数据库共享访问的方式则是通过局域网来完成。基于以上这些,就会发现,实际上通过一些操作之后,达芬奇的多人协作是有一些奇技淫巧的。 

 

比如说,通过互联网多人远程办公。哪怕我远在天边,只要团队内都有网络,和我合作的人只需要快递一份硬盘给我,我们就能像在同一个办公室里一样,并且通过达芬奇的标记和聊天室功能实现超高效的远程办公(没错 达芬奇就是这么酷炫)。更别说5G全面铺开来之后超低的时延,我可以和剪辑助理一起带个笔记本坐在咖啡厅剪辑,调色师坐在工作室调色,视效根据我的标记要求做视效,大家一起其乐融融在聊天室聊天。我说的这些场景离现在远吗?实际一点都不远,5G只是一个又一个爆发点,现实里,你此时此刻如果技术上你能解决,就已经可以做到我说的这一切(是不是有些许未来感?)。 

 

但话又说回来了,我说的这些需要一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知识储备,需要我能实现一些诸如内网穿透、建立网络隧道、端口转发等等技术。再此之后我说的这一切就能够完美实现了(有空真的要好好学一学了)(不过这一part的详细内容就别指望我学习完会分享了哈哈哈哈 有兴趣自己研究去)。而类似于一站式服务的解决方案也不是没有,貌似国外的Jellyfish就在做这件事,油管上有相关内容,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自己去看看,看得我都心动了。 

 

总结,项目越大、流程规范、对色彩有要求、工期紧、团队人多的情况非常适合使用达芬奇进行多人协作。 

以上这美丽的一切都基于雷电3网桥,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带上两台笔记本、两个电源、一根雷电3,开展你的工作。相信如果你对移动办公有需求的话,这种工作方式更将会让你舒服到外婆桥~ 

 

而之所以花这么多篇幅写多人协作实在是这因为太重要了,传统流程下很难说它有团队的概念,每个人各自为战,在各个环节下不断的打扰和被打扰他人的工作,不仅效率低,很多时候也影响心情和质量。希望团队协作的思维能够早日推广普及开来吧。

 

最后说句题外话,似乎除了苹果用户之外,身边大多Windows阵营的朋友好像天生的对笔记本工作的认可度不是很高啊,而相反苹果用户其实大多并不排斥使用笔记本来干活,从这角度想是不是确实存在一些有意思的点呢。 

实际Macbook Pro 16款的性能足以应付大多数的宣传片、纪录片、TVC、剧情短片。如果你去查一下Mac产品线的性能表,Macbook Pro 16的性能已经直逼iMac产品线了,更别说已经可以把Mac Mini轰成渣了(因为Mac Mini没有独立显卡 所以Metal跑分 MBP 16直接高出一截)。 

所以,真诚的讲述一个真理,不要相信刻板印象、不要迷恋绝对性能、不要认为机器大性能就好机器小性能就弱,时代变了。 

Default image
tshaveanidea
ts, tssblog's owner, a.k.a. Lucas
Articles: 128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