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调色需要做“视觉引导”?

让我们从生物学角度看这个问题。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视觉引导”。

 

通常在做视频调色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方法让观众的注意力放到我们想要他们注意的一处或几处(一般不会很多 原因在后面解释)地方,例如压暗次要部分、提亮主体、选区模糊、调整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的饱和度等等,这一切都让我们在看到画面的一瞬间都顺着调色师的思路看向他们想让我们看的。

 

那么调色师为什么费劲心思去做这件事?是闲的胃疼吗?还是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还是为了美观?实际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是从影视制作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更加深入一点,或许能又不一样的理解,或许这将对我们的工作有更多的帮助。

 

 

所以,我们从生物学的这个角度上去看这件事,来看看“为什么调色需要做’视觉引导‘”这件事,或者说为什么调色「需要」做视觉引导这件事。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人是怎样感受到色彩的。

当远处的光线通过眼球中的角膜、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一系列组织之后,光线汇聚并落在了视网膜上,视网膜后面的感光细胞,感光细胞从而产生神经冲动一路传给大脑,大脑作出反应,你就看到了眼前的东西。

 

既然今天我们研究的是”调色为什么要做’视觉引导‘“这一个问题,过于深入的内容也不展开,我们说说关键的部分,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兴奋最终传递给大脑和大脑作出反应的部分。

那么我们就需要讲一讲感光细胞的部分,感光细胞分为两种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这两种细胞特点分明。

 

视杆细胞对光线更加敏感,但是却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也没有“色觉”,即看不见颜色。此外,人类视网膜平均有约1亿2500万个视杆细胞。

而视锥细胞主要感知颜色(有“色觉”),并且能够分辨物体的轮廓。此外,人类每只眼球视网膜大约600-700万的视锥细胞。

有了这些的特点才导致了你晚上只能看清楚物体的轮廓而且不能看清楚颜色(也就是所谓的饱和度低 所以根据这样的特点 在做日拍夜的时候 首先要做的就是降低画面的饱和度)。

 

 

 

了解了这两种感光细胞依然没有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那么我接着再讲一个概念“中央凹”。在眼球的中间位置,有这么一个地方,几乎没有血管,视网膜最薄,视锥细胞在这里高度密集……这里就是”中央凹“。

前面说了,只有视锥细胞才能分辨物体的轮廓,而视锥细胞在中央凹意外事件的地方分布实在是稀疏,难以形成像中央凹的区域一样优秀的“中心视觉”。

 

但可惜的是这优秀的中心视觉的区域非常小,大约只有5度的视野。而其余的地方全靠视柱细胞扛大旗。这样来看,我们岂不是跟“瞎子”一样?

实际上并不,毕竟你也没被从旁边走过来的人吓到也没被车撞好好活到了今天。这是因为我们转动眼球的速度很快,此外配合大脑的脑补能力,你很难意识到你原来是个“半吊子”的“高度近视患者”。

现在你了解了基本的生物学,我们可以回过来解释上面的问题了。

 

在图片调色中,虽然“视觉引导”依然是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但是通常它的迫切度没有动态影像来的重要。

且不说我们看到的影像实际上都是一场“骗局”,在“蒙太奇”流行开来之后,片段一段接一段的闪过,如果你不去做视觉引导,观众根本不知道该看哪里,等找到了,这一个镜头也就过去了,很难在注意更多剧情上的内容。此外,你要是这么“反复锻炼”观众找重点的能力,其实很容易视觉疲劳。

 

这一切才导致了我们对影像通常需要用到“视觉引导”这一技巧。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

—混乱博物馆

Default image
tshaveanidea
ts, tssblog's owner, a.k.a. Lucas
Articles: 129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