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不大看杂书,倒不是鄙视,就是提不起兴趣。最常看的,从初中的动漫杂志到高中的工具书,这些书大多有一个特点,文化艺术程度没那么高。 选择走艺术,其实是一条迷茫路。当时觉得摆在我面前的、擅长做的有二事,其一就是艺术,其二是编程,可能在后者的天赋上我相比较于其他大多数同龄人更有优势一些,具体体现在我可以更快更好的理解,以及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相比于同班同学来说)。但是,我主观上并没有选择这一条路,尽管最后我还是阴差阳错的到了一个编程的专业。 没有选择编程,主要是我觉得每天只能面对个电脑实在太无聊了,和人之间打交道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很能让大脑的奖赏回路分泌多巴胺的事情。 总的说起来呢,在这一期间,我算是五型人格主导、一半四型人格为辅。 但一切都会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当结束了在杭州为期一年的gap year了之后),在这两个方向上,我都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以及在兴趣爱好的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想,这可能就是我要准备开启2.0时代的信号了。 只要是改变,那就都不是什么容易事。简单写写心路历程,也算是对过去的我一个交代,他总要被画上句号的。
云剪辑、出差、工作室、移动“DMT” 工作内容不大合胃口,工作状态却挺喜欢的。
There is no excerpt because this is a protected post.
Type-C的浪潮来势汹汹,Micro USB就别说了,就连Type-A逐渐被淘汰(甚至听说下一代的iPhone有可能在高端型号上采用Type-C)。 另一方面,随着我逐渐加入苹果生态,发觉Type A的数据线给我带来很多的麻烦,无论是要认正反还是出门带一堆线。 索性,完全拥抱Type-C吧,一根CtoC,一根C to Lightning,一个C口的电源适配器就可以走天下了(实际上Lightning这根线也可以用无线充电的方式取代它)。 MBP 15的自带的电源其实做工之类的都很不错,能提供85W的电源,正适合MBP 15的长时间负载散热设计。问题就是有点大和有点重,特别是每次出门去公司的时候,还要拔下电源和数据线装包,实在有些不便。 于是,我入手了紫米的这款65W的单一个C口的电源适配器,之所以不选择那个三口的65W是因为,一方面完全没有这个需求,另一方面它的C口输出最高也就45W,65W是三口同时输出的最高总负载。 因为产品很简单,所以也很容易发现它的问题和优点。 先说优点。 那么就是它的价格了,一贯的小米风范,有些“性价比”的味道,但同样的,性价比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其实 性价比就是一个比较伪命题的存在 不太符合经济规律 )。 另外一个,也是我最看重的,轻巧。平时公司需要我外出出个差,完全不想带Macbook原配的头,太重了…… 而问题也有一些,就是最高只能支持到65W,并且在实际使用中有一些损耗。使用配送的数据线,给MBP充电实际也就61.5W这样,要是需要长时间满负荷跑渲染,那可能需要电池有一些存量或者使用官配的头。 另外,就是做工了(其实应该是产品设计也说不定)。插头是翻折式的,而它的长度又不太够,所以导致在拐角处需要用手指甲才能把它从“收纳”的状态调整到“使用”的状态。还是有一些不方便的。 总的来说,很有小米的风格,花更少的钱,办百分之八九十的事情。总体还算不错。
当思维一旦产生鸿沟,而彼此又有历史原因的残留,相处变得异常困难。 说过我是一个总会跳出舒适圈的人,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也跳脱了思维惯性的怪圈。可或许大多数人不和我一样,这些人里有的是我不会接触的人,是我可以不接触的人,以及,我不得不接触的人…… “不得不”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到不舒适的词,我那么追求自由的人,这个词对我的伤害很大。 在这样的不得不中,惯性与非惯性的冲突频繁。惯性的人难理解非惯性的人的跳脱与理性敏感,非惯性的人简直感觉和古代人对话。在惯性的人不能前进,非惯性的人不能后退的情况下,两者的距离越来越远。 实质上,他们是时代的冲突,思维次元的冲突,文化的冲突,过往与当下的冲突…… 沟通不总是有效的,不沟通才是“万万之解”。 这看起来非常不符合现代主义的事,可它就是荒诞的现实。 赶紧逃回大城市里面吧,这里从来没有我的容身之地……
因为影视行业Mac OS在很多地方都要优秀于Windows(Windows实在不争气),所以在考虑了良久之后我还是决定入手了Macbook Pro 15寸。 入手Macbook之前,有用过一段时间的Mi Book Pro,在上面用过Windows,也用过一段时间的黑苹果。 我觉得在各方各面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这是一台很不错的笔记本电脑了,颜值,还过得去的屏幕,超大的触控板,全SSD的硬盘,Type C的充电口,还可以的续航……在六七千的这个价位真的不错了。 如果不是因为系统的原因,我很有可能就把这台笔记本当作我的主力机而非台式机。在那段时间里,我对Windows产生了深深的恶意,自作聪明幼儿园水准的色彩管理真的十分恶心。另外使用Windows的时候,还要时刻注意不要下载到自带广告全家桶的软件,就连老司机如我也有时不慎中招。在专注度上,Windows真的很难和Mac OS相比(更别说Windows那玄学的稳定性和兼容性了)。 有了Macbook之后,我每天大量的剩余时间都交给了它。一方面是它带给我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是它的便携和颜值(无论是外观 系统 软件适配上)。 前段时间,有位朋友说我在换了电脑之后写出来的文章都不一样了。 其实这也是可以被解释的,除了专注度这个方面之外,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愿意”在他上面花时间。 想想无论意志力再坚强,背个十几斤的电脑和电源上下楼,谁能说自己能每天坚持保持专注度,谁愿意每天背着这样的电脑?相信我,苹果绞尽脑汁花大价钱,减轻的这些重量别看不多,在生活中真的会给你减轻很多的负担。而通常,这些减轻的负担你就可以花在你真正想要努力的地方,当然了,前提是你要有这个自制力和动力去做才可以。 更别提有IOS加持下,比Windows还要丰富的生产力软件生态了,许多软件都是Mac OS独有的,Windows都不带搭嘎的。 而通常Mac OS上的软件(比如Adobe、DaVinci)要比Windows上优化更好,体现出来的就是效率更高,更稳定。在Mac上很少碰见Pr崩溃,反观Windows,不是今天崩溃,就是明天输出迷之BUG,半天都输出不来。 对我来说,买苹果其实像是一种超前投资。 在买之前,我就明确了我未来不说百分百拥抱苹果生态,但至少也会接触苹果的设备,并且很大可能上会使用Mac OS作为主要生产力平台,与其毕了业,一边工作一边Mac OS,不如直接点,给未来减少点压力。就现有投资回报率和预期来说还是挺让我满意的。 既然说到苹果了,肯定会有人反驳我关于价格的问题。 确实如此,动戈一两万的电脑确实是贵。但反观Windows阵营,轻薄、高性能、雷电3、高分辨率广色域的屏幕。 你大可以去搜搜看,去看看同时拥有这几项的,一般也不比苹果便宜多少,有的甚至比苹果还贵。 因为Mac…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项目,本来以为很简单,硬生生把我拖了一个礼拜左右…… 这个项目是行政部门类似于总结会之类的东西,项目就难度上来说是很简单的东西,也不复杂,前提是……如果甲方有一个统一明确修改意见的话…… 没有修改意见的修改是十分可怕的,今天告诉你要修改这个title,明天早上这个title又不要了,下午又有一群人在讨论到底需不需要这个tilte…… 这还没算完呢,对爆炸画面要求很高,但不告诉你要求是什么……另外,就以客观事实或者说片子本身的调性来说,其实这个要求是不符合内容的。 还有今天……为了等三张照片,结果等了六个多小时。 确认过第二版不会动时间线的音频,一下比之前快一下比之前慢…… 做这一行,又有多少专业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