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Life

台风天

*文中充斥大量不正确“抗台”操作,阅读本文的各位小朋友请勿模仿。     最近有一阵台风,台风天对我来说是夏天必来的常客。年年夏天,台风都会带着东海上的水汽来给热到不行的城市来一场急速降温。   台风天前往往都会有很好的天气,艳阳天高照,南方高大的树错落在城市的四通八达。绵绵蝉鸣,骑行在树荫下,耳机里随便放点歌,浪漫、美好的情调一下就出来了。 我对台风还是说不上不喜欢的、乃至对台风的到来会有些许的期待。实在是因为近年来的台风绝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对我所居住的城市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或者人员伤亡,相反的,强烈的风和猛的雨会带来好些天的清凉。 小时候唯一印象比较深、对台州造成比较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是小时候的“云娜”台风,但随着越来越好的城镇化和政府的防台风工作,至少现在“台风天”对台州椒江的老百姓而言,已然没有当年那种提心吊胆了。我们当地还有种迷信的说法,说是那年之后有位老婆婆去庙里祈福,自那之后,台风再也没有对台州造成很大的破坏。   台风来临前两天的风是最爽的,可以选择打伞和自然小小的博弈下,也可以任凭高速的风贯穿身上的短袖短裤。狂风远不至于让人吹走,但双耳能明确的感受到它“呼呼”的风。感受着它,心里总会升起一丝的自由和浪漫。     身体的新陈代谢随着年龄的变化势不可挡的被放慢,保持运动这个真理慢慢成了迫不得已的现实。在健身房做无氧的时候,因为是室内,是没什么空气流动的。在家不一样,可以任我把窗门打开,风从几个房间穿堂而过,台风前的风正适合这么干。呼啸的风给播着歌的HomePod配和声,在陈升、莫文蔚的声音里撸着铁,亚热带生活里闪现一些新浪漫。

您所在的城市没有非机动车道

我从初中开始骑自行车上下学,那时候还没有共享单车的概念,骑的是那种有固定还车点的城市公共自行车。公共自行车点是密集的,常能看见工作人员维护、调拨这些公共自行车,基本上不会出现没车用的情况。而在“共享单车”这个概念横空出世、“红”遍大街小巷时,对我来说,这个变化准确了来说像是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一些,而不是“方便”和“很不方便”之间的区别。   上了高中之后,从学校到家的距离就更远一点。学校在市区的“东北角”,家在西南角。说不上太远,骑快一点,大约二三十分钟,骑得慢一点,大约三四十分钟。严寒和酷夏的大多数周末放学,也都是选择骑行回家。 骑行是一种非常“自由”的出行方式,而家和“学校”的位置恰巧给了我穿行市区所有大路小路的机会,骑行时我会故意选择没有走过的路,从市区的主干道到偏僻的小路能走的我都走。工厂门口那只大黑狗、二中旁边长这些青苔的路、几家从门店看起来就挺有意思的小店、最近多出来马路口的遮阳亭、有卖梅花糕的报亭、还在修的马路和没人的夜晚的加油站…… 南方的夏天非常热,我们那的方言有一句“日头夹去越猛的”,讲的就是太阳非常的晒人,太阳底下的空气也是炙热。但只要不是正中午的时候,我都还是能骑自行车的。除了我比别人稍微抗晒一点点以外,主要是因为南方的绿化都很好,树长得都很大,道路两旁边的树足以让整条路都填满绿阴。骑在这样的路上是不大会觉得热到受不了的,有时一阵强风吹拂,只觉得是温温热的夏日午后。     这些事情在我生活在台州、杭州的时候,从未意识到它们的“特别”,让我慢慢产生自行车“情节”的,是在我去了长春之后。 去长春之后,我就几乎不骑自行车了。大一的时候,我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对长春的交通我常常抱有疑问,这个疑问总是“为什么长春的交通那么乱?为什么不礼让行人”,我没有意识到的疑问是“为什么长春没有非机动车道?”。 长春能玩能逛的地方不多,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能选择的出行方式只有公交、打车、走路。有的地方并不远,也算不上近,这样的时候,能选择的出行方式往往只有打车或走路。在长春将近半年的冬天里,能选择的出行方式让我倍感“受限”。而值得一提的是,至今为止,长春的公交车仍未支持银联、Apple Pay或任何其他互联网支付方式。 东北地区人口流失的情况是众所周知的,别的地区我不好说。长春,仔细听听走在路上的学生们,你有时可以听到他们在讲“长春的坏话”,我身边的朋友几乎没有说想要毕业之后留在长春的。而相反的,我途径沈阳的时候,沈阳给我的感觉是好的。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外卖行业蓬勃发展,现在去任何一个城市,你在路上都能看见外卖员骑着电瓶车飞驰得风风火火。但没有非机动车道的城市,外卖员只能和机动车“抢道”,光在学校门口,我就见到了几次两辆电瓶车对撞。 长春怎么没有非机动车道呢?  

博客和求职碰撞出的火花

在杭州时候有一段挺有意思的求职经历,那个时候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博客网站,所以在制作简历的时候自然把我的个人博客也写在了上面。博客上除了一些关于影视制作和科技技术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我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日记。   记得当时面试其中一家公司的时候,公司后期部门总管、HR、老板轮番上阵。其中老板和HR看样子是认真看过我的博客的。她们对于我既能写出在她们看来非常“理性”的文章,也能写出非常“细腻”的文字这件事感到惊奇,并由此我们展开了关于自学、工作、爱好、自由等等话题。 结束面试后,她们给我发来了offer。但出于钱太少的原因,我最终并没有选择她们公司。“钱少”我是事先就清楚的,只是作为“保底”的心态去参加面试的。虽然缘分未到,我还是很感激她们能有耐心去访问我的网站。 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如此,求职一直都是双向的选择,也有很少部分公司看起来就很“敷衍”的。给人的印象就是,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让你填表,而不是第一时间去了解你这个人。   当然,去面试的公司,没看过你在简历上写上的个人网站,这不意味着这家公司一定就不“重视”你。   在杭州的时候,最终有缘的那家公司,在那段工作的时间里倒没有很明显的感觉。但结束“休学”回到学校,从以前的那些同学、现在的“学长学姐”他们口中听闻了一些求职的趣闻,才发觉,我好像在这个大环境里算“过得还不错”?另一件事,而比起实习工资,大家更爱谈论的是正式工资也是真的。 我之前所在的公司,劳务是按照工作内容自己上报然后审批结算的。休学的时候正值疫情后的复工时期,能接到的项目不算多。在能接到的项目中,我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劳务结算,心想算了就当“买就送”和“优惠价”不上报了。但就是这样,回到学校大家都开始找工作了,我才发觉,其实最后算下来的“平均工资”并不算少,要知道,那时候我别说“毕业证”,就连一个“结业证”都没有,非要说有什么证件要求的话,那就是“无犯罪记录证明”了…… 虽然简历都是同一份,但那家公司也是在最开始的阶段不知道我有个人网站的。直到其中有位比较年轻老板偶然间发现,才惊呼,“你还有自己的网站?!”。   国内个人网站并不盛行,而国外,据我了解的许多求职者都会在简历上附上自己的个人网站。 那些不知道如何简历上写什么的同学,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网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