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掰弯这根曲线!

曲线与直方图

曲线作为调色领域最强大的工具,几乎所有的色彩风格你都通过使用它来实现。


但初次和这个工具见面不免俗的一头雾水,像极了我们挣扎在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解析二三次函数的样子。但其实曲线工具远没有那么复杂,理解它其实非常简单,甚至在调色时用曲线工具有一定的套路可寻。


不过要想理解曲线,我们必须要先理解的东西是直方图。


直方图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难度,非常简单,下面举例说明。


直方图的横坐标从左到右依次是从最暗(黑)到最亮(白),而直方图的纵坐标则代表的是这一部分的亮度图像中占多少。

所以,这张照片对应的直方图,最左边没有任何的波形这就代表着图像中没有纯黑的部分,同理,也没有纯白的部分。而靠右边的部分有较大的峰波起伏,这是因为画面中有大量的白云和摩天轮的白色柱子。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所说的部分,其实带有RGB通道的直方图也是同一个道理,你只需要懂得色彩的加法(即RGB色彩模型),你就能从一张直方图里直接判断出对应图片的色彩风格。


这是曲线工具的属性栏,底部的波峰是那张摩天轮的直方图。


横坐标是你选取需要调整的明暗部位(你选择左边就代表要对暗部进行调整 选择右边代表要对亮部进行调整)。

纵坐标代表你希望调整到的数值,保持横坐标不变,让曲线上原先的点下移就是把这部分亮度区域的像素变暗,反之一样的道理。


同样你可以分别对另外的RGB三个曲线进行调整,道理也一样,也只需要你理解色彩的加法。

套路

图片的色彩可以千变万化,可耐不住套路深,总有一些常见的调色方法很能抓人眼球。


“胶片曲线” / “黑切”


这样的曲线特称因为太典型了,甚至还有了专属于它的名字——胶片曲线……另外也有人(包括我在内)也会叫它“黑切”,因为相当于把黑色一刀切,图像没有真正的黑色(看直方图)。


这个套路和人的记忆大致是有关系(人都喜欢怀旧的),以前胶片照片没有纯黑这一概念,反观现在的数码,黑是真的黑啊,这种成像风格也被称为“数码感”,大多数人都不太喜欢这样的色彩风格。


有的朋友要反驳了,我就觉得原图好,原图真实。其实没什么问题,因为本来色彩风格就是很风格化的东西。另外要模拟胶片质感,这样的胶片曲线只是其中的一小步,只对图像修改这么一点,你不喜欢也很正常。

 

在白色上玩点花样

配合胶片曲线,再切掉白色部分,很简单的一些操作就可以营造出一种还不错的色彩风格(注意看天空部分),通过这样的调整图片的观感已经好上不少了,要知道你现在还只是对灰度曲线进行了调整。更进一步的你还可以用别的颜色染一染白色,类似洋红色、青蓝色、青绿色都是非常常见的。

以电影举例,布达佩斯大饭店则是非常大胆的染出了“粉粉的白色”,告白(电影)为了表现压抑的气氛也大量的对白色的部分动了手脚。

电影《告白》截图

电影《告白》截图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截图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截图

可以看到其实电影大量都在使用这个技巧,是因为它真的太好用了。特别是要表达压抑或是眩晕如梦这两种情绪,前者往往会压暗亮部、后者往往突出高光并加上一定的高光柔光(这个又是另一方面的技巧了)。

 

补充一句,其实还有一部特别以在高光和白色部分的色彩而出名的电影,实在可惜,忘记这部电影的名字了,如果有机会再遇到这部电影的话一定更新在这里。

 

各种配色方案

 

图片源于网络

这是一张24色相图。

 

图片其实已经很清楚的介绍了几种最常见、比较基础的配色方案——对比色、互补色、相邻色等。

其中,对比色的应用非常非常广泛,下到个人自媒体、短视频,上到好莱坞大片,都在非常广泛的使用这样的色彩搭配,而在对比色中更是有最典型的配色方案——橙青配色。关于“橙青配色方案为什么这么讨好眼球”这个问题,本篇文章受限于篇幅就不再展开论述。


多说无益,来看看一些电影的示例,包含了对比色、互补色、相邻色等等,有的配色方案甚至超出了这些范围,看看大家能不能根据图片认出来这些方案。

电影《爱乐之城》截图

电影《爱乐之城》截图

电影《爱乐之城》截图

电影《爱乐之城》截图

电影《金刚狼》截图

电影《金刚狼》截图

要想实现这样的画面效果,前期的打光非常重要,这决定了后期部分的水准。想要单纯靠后期实现这样的效果是不大可能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怎么用曲线实现这样的效果

 

惯例,先上图。

图片已经本人许可使用

大致的思路就是去压暗红色通道的暗部,压暗的同时保持亮部不受太大的影响(不然会出现亮部发红的现象),适当调整绿色、蓝色通道的暗部,如果你有需要也可以使用之前的方法,为高光染上一点橙红色。大致的思路如此,但具体还是需要根据图片本身来决定。

 

鸡贼的视线引导

 

这个方法又是非常非常常用,可能普及程度上要比上面那些什么橙青色调还要常见。

 

我们在向我们的受众体展示的时候肯定是希望他们先注意到我们希望他们注意的部分,例如人、物、线索、情感等等。这个时候就要用到视线引导。

 

视线引导相信大家不知不觉中就可能用到了,可能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就是觉得这么做会更好。这个具体的方法就是加暗角(也有部分营造电影感的成分)。

 

这个方法其实在上面那张人像里了,接下来放一张有调色没有做视觉引导的做对比。

 

细心的朋友已经发现了,两者的差距根本不只是暗角那么简单,没错……确实如此,谁也没有规定视觉引导的方法只有加暗角一种。

 

除此之外,为图片区分色温、给背景增加虚化(模糊),把主体增亮(其实应该搭配增加暗角使用 但我认为本张照片的主体已经够亮了,所以就没有这一步),都是引导的办法。so,很是鸡贼。

 

这张照片用到的图像层

 

其他

 

曲线的玩法其实远不止这么些,千万别被自己的固化思维限制死了,不是所有的照片都能用相同的方法处理的。

 

理论

我知道大家都不喜欢看理论,所以我特地将这一部分放到了最后……

 

理论其实也非常重要,只有明白了原理才可以更好的使用工具,要知道历史上很多技术上的进步都带来了艺术上的突破,摄影本身就是技艺相结合的,别看不起技术。

 

不过由于我太懒了,这一部分留给以后去更新。先到这里。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数码不后期,都是大傻逼(只特指拍RAW不修图的 不指拍Jpg不修的 因为拍jpg的时候后期的部分 相机其实就已经帮你做掉了)。

 

Default image
tshaveanidea
ts, tssblog's owner, a.k.a. Lucas
Articles: 126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