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信息量实在太大,所以尝试对其中一篇做了一点整理,推荐你们读读看。
我其实不大看杂书,倒不是鄙视,就是提不起兴趣。最常看的,从初中的动漫杂志到高中的工具书,这些书大多有一个特点,文化艺术程度没那么高。 选择走艺术,其实是一条迷茫路。当时觉得摆在我面前的、擅长做的有二事,其一就是艺术,其二是编程,可能在后者的天赋上我相比较于其他大多数同龄人更有优势一些,具体体现在我可以更快更好的理解,以及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相比于同班同学来说)。但是,我主观上并没有选择这一条路,尽管最后我还是阴差阳错的到了一个编程的专业。 没有选择编程,主要是我觉得每天只能面对个电脑实在太无聊了,和人之间打交道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很能让大脑的奖赏回路分泌多巴胺的事情。 总的说起来呢,在这一期间,我算是五型人格主导、一半四型人格为辅。 但一切都会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当结束了在杭州为期一年的gap year了之后),在这两个方向上,我都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以及在兴趣爱好的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想,这可能就是我要准备开启2.0时代的信号了。 只要是改变,那就都不是什么容易事。简单写写心路历程,也算是对过去的我一个交代,他总要被画上句号的。
铁凝的《对面》和林培源的《小镇生活指南》都尚且读到一半(想一口气读完未免太考验我的心理承受力了),写作手法上两本书各有千秋,前者更飘飘然更通灵,后者更纪实更具体。 90的尾巴,读起这两本书来,多少都会觉得有些陌生,鉴于《对面》所处的时代离我更为遥远,对《小镇生活指南》的共鸣感更强也是一件必然的事件。他们都在写小人物的故事,戏中人过的那个时代那样人生都谈不上完美或漂亮,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像你与我在这个时代一样,平庸。 爱情是摆在商场奢侈品货架上的展示品,婚姻成了寻常人家的柴米油盐。此等荒唐却稀疏平常之事,自古以来都是悲剧的起源。 大多数人都要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之中,要有婚姻,要有孩子,要有孩子的另一半……哪一件事都不简单,哪一件事都太简单。轮轮回回之中,时常容易搞不清现在自己在过的是谁是哪年的人生。 窗台的对面,他嫂的蜕变,蓝姨的断指,或许都在抵抗着被安排的一切。 或许大家受够了平凡,也会在某一刹那选择不平凡的瞬间,可在大多数平凡的日子里怎么过?我想,大概最优解或许是善良。
月刀谋权篡位,发动一场政变,曾经鼎盛一时的太阳帝国也败下阵来,平日里月刀养的那些食客知道,现在已经是他们的天下了。 中年男子从平凡的房间里走了出来,顺手也带上了门,门锁和钥匙的碰撞一如往常。穿过弯弯绕绕的隐秘小巷,他只为了来到这间浴池。 他早早听说这家浴池来了一只水灵灵年轻貌美的学生妹,心里其实心痒难耐已个把礼拜了。他匆匆淋过不干不净的水,急迫得在欲望的温床上等待孵化。 软绵绵的声音在中年男子心头山包上燃起森林大火,压抑的捕食者动物本性跳动而出,上演了上亿年的经典舞台剧又要在这个狭小的房间里重复演出。 浴池门外,路过一只老鼠,吱吱吱不知是什么响声。 这只杀红了眼的捕食者,想起白日里女儿从他身前走过最后与他坐在沙发的同一侧,飘过只属于年轻女孩的秀发的味道,想起他趴在二楼窗头看女儿和男孩轻轻的吻别拥抱,想起他看到女儿受了委屈的样子,想起他在卫生间看到的那团红红的火,想起轻飘飘的长裙子底下白花花的大腿,想起每一声娇嗲,想起指尖的触感,想起和她独处的每一瞬间……他终于可以合理的释放这种本能。 已然找不见老鼠的影子,男子正吞云吐雾的看着眼前背对着自己着衣的十六七岁,一朵明显略显疲惫满身露水的小花。 在平行宇宙里,同样还是那位中年男子,他正在床边默默得守着看着熟睡的女儿,没有人知道,他们竟一同笑了起来。
做任何事都一样,我很少花百分百的气力。 一方面是因为不费力气就能做成一件事或者比其他人做的更好,这是一件很酷的事。另一方面,花了大量的力气,结果还没别人做得好,这很容易让我产生挫败感,与其陷在无尽的自卑中,还不如用这种“我没做好 是因为我没用全力”的想法宽恕自己。 但这样也不总是好的……互联网和信息这么发达,在一个领域中,很快就能发现几个同龄人在相同领域中远超于我的,自然也明白,这些人本身天赋和智力都不逊于我,又加上自己不“努力”。 或许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或许这是个bad idea,毕竟大都市里的竞争这么激烈……
(文章没有一张图就是因为我太懒 凑活着看吧 内容还可以的) 1、FCPX to Resolve时,Resolve Timeline上的Clip会变成复合片段。 首先,先明确这个问题是由FCPX产生的,fcpxml独特的机制导致但凡是使用了变速的Clip,在Conform到Resolve中之后都会变成复合片段。 对于调色师来说,由于流程的不规范,往往很难实现一次就Locked Cut(实际上想要一次Locked Cut在规范的电影工业流程中也是很难的),所以往往调色都要先行于Locked Cut之前,而恰恰问题就出现在这个地方。正常情况下,Resolve中有一个功能叫做「Color Trace」,能够一键将另一个Timeline上所有片段的调色信息全部一一对应copy到新Timeline片段上,对于没法一次定剪的项目属实是方便的。 而由于Timeline上的Clip都成了复合片段,而每一条Timeline上的复合片段计算机并不会认为他们是一样的(因为你分别从fcpxml倒入了两次)……这样一来,你就只能选择截取Timeline上所有的「静帧」,然后手动和新版本的Timeline上进行匹配。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真的是有点烦的,况且这么去做也不便于调色版本的管理。 解决的办法也有使用AAF、xml、edl,而非使用fcpxml。但说的轻巧,fcpx是不支持其他格式的Turnover的(真不愧是你 苹果),这也是广大电影从业者诟病fcpx的地方。解决方法也是有的,App Store上有一款售价不菲的软件——「EDL-X」(价值648 逢年过节还不打折),能将fcpxml直接转换成edl cmx3600标准,看起来还不错,对卷名的编辑也有支持,当然具体如何我也没有尝试过。但除了这种氪金的方式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非也。 另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使用达芬奇,你可以通过达芬奇将时间线转换成各种格式的Turnover。大家直觉式的就会认为必须要先将Timline上的所有clip全部Match之后才可以转换成其他格式的Turnover,这其实是一种惯性思维,事实上并不如此。在Timeline上所有clip都offline的情况下,你还是可以转换不同格式的Turnover(那天我突发奇想的时候都被自己惊呆了 不过仔细一想确实也在情理之中)。这里有一个小细节要注意,如果你想让Timeline上所有的clip都offline,你需要在Resolve选择Match的那个界面,在媒体池中选择一个不含Timeline上的任何Clip的Source的文件夹,如果你选择的是一个内容全空的文件夹,达芬奇会直接退出导入,所以总结一下,正确的做法就是新建一个文件夹,随便导入一个和Timeline完全不相关的Source,在Match的阶段只选中这一个文件夹,这样Timeline上所有的Clip都offline了。 那么为什么要让所有的Clip都offline呢,这个放到后面说吧(其实仔细想想不非要offline也不是不可以的 只是为了防止Match后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元数据错误 这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做法)。 这时候,直接选择导出EDL,在达芬奇的Setting中打开卷名,为每一个Source的Reel Nam都赋上Source Name,导入你刚导出的EDL。好了,清清爽爽的Timeline出现了,你可以愉快的调色了。 那么细心的朋友发现了,Reel Name使用的是Source Name,这样一来其实是不能保证每一条Clip的唯一性的,特别是当「DJI_0001」这样不仅默认Source Name是重名的,而且TC码也是从零开始的。所以有一些片段其实是会Match错误的。 此外,由于EDL对于非线性变速的支持很差,你最好也要求剪辑将那些非线性变速的Clip还原初始速度再将fcpxml的Turnover给到你(要是对方是个行业大佬 还不乐意接受这样和你对接 你还是自己慢慢做这个工作吧……)。 第二点无非是麻烦点的工作,那第一点呢?其实也是有办法的……如果你再细心点,使用文本编辑器打开fcpxml,检索关键词「reel」你会发现,其实所有的Clip fcpxml都是携带上Reel Name了的。所以……你要是真遇到了重名文件、TC码还清零的素材,emmm,祈祷一下这样的Clip在Timeline上不多吧,你可以尝试根据fcpxml给出的信息,手动编辑EDL中Reel Name那一栏的文本和Resolve中的Source Reel Name。…
前文 此前已经有过一篇同类型的翻译Frame IO的文章,不过那一篇是仿照Frame IO进行排版的,同内容的post,post在那上面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目前就不更新在那篇文章上面了,等未来有心情了再更新吧。如果错误欢迎指正,如需转发请标明出处。 最后,本着专业术语不翻译的原则,如果你觉得那你还是不能理解,你可以自己再去查查资料。 × 关闭警报 TS 声音 Sound 声音是隐秘在电影中的一部分。声音团队会录制新的音效、打磨已有的声音,并且把他们通过混音技术混合到一起。 This Chapter was contributed by the awesome team at Defacto Sound. 专业的声音(后期制作)团队会在项目中做很多增光添彩的工作。这一部分的工作会为叙述增添更多的刺激感、亲密感、沉浸体验还有氛围。同时,专业的团队会确保在任何平台上的技术规格规范正确,也能确保在任何的播放环境中都能有最好的体验。为了了解声音的制作是如何从这些一个个独立的声音物料到混音和最后完成制作,我们需要了解接下来这一系列的内容。 需要交付给声音团队的物料 Materials Needed for Post Sound 绝大多数的项目会要求交付一个OMF/AAF,一个压缩编码的视频文件还有一张交付规格需求的清单。如果录制的声音有多个麦克风可以选择,有一个声音报告是非常不错的,但不总是必要的。 什么是OMF/AAF? What’s an OMF /AAF? OMF和AAF是一个特殊的中间格式,用于在不同的剪辑软件中传输或转换项目。他们能让后期声音处理软件能够从你的剪辑软件的时间线中导入声音片段。他可以让声音片段保持在剪辑软件中的相对位置、淡入淡出和一些其他功能,例如:平移、自适应声音和一些声音处理。本质上,这就是一份你剪辑软件上项目的快照,并且这个快照可以导入至数字声音处理软件(例如 Pro Tools)。 OMF…
前篇讲述了——在雷电3网桥下该如何在系统层面进行进行多人协同工作。 那么接下来这一篇,就要好好介绍一下,影视制作中该如何在专业软件中进行多人协作。如果说前篇通过系统层面的协作是一切的基础的话,那么这一部分将是让工作效率起飞的核心所在。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遗忘Pr这种旧时代的非编软件(听说PR也是有自己的一套多人协作方式的 先别说他好不好用 至少大陆范围内不可用 更别提Adobe高昂的订阅费直接劝退)。所以如果仅使用Pr的同学,你很难从我这获取一些有关Pr的有用信息,当然如果你有多人协作的需求,我相信,看完以下内容,你很有可能会考虑更换剪辑软件。 让我们聚焦于FCPX和Davinci Resolve这两款非编软件(姑且称Davinci Resolve之为非编软件吧 当然仅限16及其之后的版本)。 先来说说FCPX。 事实上FCPX并没有所谓多人协同工作的功能(同一个资源库无法同时被多人打开 但解决方法也是有的 你可以使用PostLab这个软件 在只读模式下打开已经被别人打开了的资源库),但由于FCPX独特的资源库(Pr用户可以简单且不那么正确的理解为工程文件)设计,想要在FCPX上进行多人协作并非是不可能,而且实际上效率也并不低。 要想讲述FCPX的多人协作,我们首先得知道使用FCPX的工作逻辑,其次才能知道在哪些环节是可以进行多人协作的,以及在这些环节里FCPX应该如何进行多人协作。(本篇主要讲述剪辑和调色部分) 不同于Pr或是不完全与Davinci Resolve相同,FCPX的粗剪几乎都是在资源库的事件里进行的(你可以理解为素材库 至于什么是资源库、事件、项目,你可以去Apple的官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具体是通过给素材添加关键词、打标记、打出入点、进行评级来完成。而关键词可以说是FCPX的灵魂之一了。 (有关评级的内容可以访问这里 Apple的官网) 在资源库的粗剪完成之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在有剪辑脚本的情况下,哪怕是十几二十分钟的片子,你都可以在2、3小时内快速搭完影片的框架,并且得益于磁性时间线的设计,如果你对软件足够熟悉,你甚至可以在这几个小时内完成第一遍精剪。而之所以可以做到2-3小时剪出一版框架,就是因为相当多的工作都前置在真正开始剪辑之前了。 左边的关键词可以通过Finder的标签或是文件夹生成,也可以在导入FCPX之后使用⌘+K来进行编辑。 而当你完成上面这些关键词精选、评级、标记之后,要做的事情真的不要太轻松,导演特别指出来的要的镜头你在标记里写好,到时候直接在搜索框里索引就行了。 而且整个过程你不用盯着灰片剪辑,你可以在素材库里面批量为素材选定LUTs,这样一来,无论是时间线上还是素材库里,你都可以看到Gamma正常的画面(盯着灰片剪多难受啊!Pr出来鞭尸!)。 直接在事件里为素材选定好LUTs,再也不需要对着灰片剪辑 剪辑完成之后,你就可以使用FCPX自带的调色板、曲线等工具进行调色,要说的是不仅逻辑上与Davinci Resolve不一样,并且个人认为功能的强大性和易用性也没有Davinci Resolve好,在一些对色彩有要求的项目中,你仍然需要发送到达芬奇去做调色。 在整个剪辑开始之前到最后交付,你可以完全抛弃鼠标,甚至我并不推荐你使用传统鼠标来进行编辑,我推荐的是使用触控板进行编辑。至于苹果自家出的喵控鼠标,因为个人并没有使用过,所以无法评价,听国外的FCPX剪辑师说是非常不错的。 如果你从未使用过FCPX,这一切可能听起来很难理解与不可思议,如果你是Windows+Pr阵营的坚定派,你甚至会对我使用笔记本+触控板的工作方式嗤之以鼻(现实中不乏有人啦)。不过要知道的是,我并非未曾使用过Windows+Pr的组合,甚至Windows的使用历史我已超过十几年……直至去年我才更换我的操作系统,今年第一季度才更换剪辑平台。你可以不满这种工作方式,但我仍然建议你,深度使用或者体验一次FCPX的制作流程之后再做评价,那时候你的嗤之以鼻一定是有充足理由的。 大概讲述完FCPX的工作流程之后,你就会发现剪辑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审阅素材以及在资源库的粗剪上面了(也就是区分素材并打上Good Take这一过程),很有可能DIT把素材交付给剪辑师三四天之后,你都看不到剪辑师建一条时间线(不习惯FCPX的监制应该会很难受吧……)。那么如果能在多人协作中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对于剪辑师无疑是巨大的解放。事实上,多人协作就该如此工作。 把几天的素材按照日期分成多个部分分别导入到多个资源库,多个剪辑师或者剪辑助理同时开始挑选素材,最后将各个完成粗剪的事件合并成一个资源库,交付给主剪辑师(并且由于通过雷电网桥访问的是同一处的素材 根本不会出现需要重新链接之类的破事),这时他需要做的更多是片段与片段之间的衔接与影片的故事结构,和剪辑助理在系统与文件管理层面做的目的一样,让主剪辑师更专注剪辑本身而非是其他繁杂的事,这才是多人协作的意义所在。 将别人的资源库里的事件直接拖拽到自己的资源库里,选择确定后,就导入了所有别人已经做的粗剪以及在这个事件里的项目(也就是时间线)。 通常的,你们不能同时打开同一个资源库。解决方法就是让对方关掉资源库,或者使用前文提到的PostLab,以只读模式打开别人的资源库。 此外,如果两个剪辑师对影片某一个部分或是对影片有自己的理解,他完全可以拷贝走整个事件(FCPX中可以“同时”开启多个资源库,并且层级结构很清楚),剪出他自己的理解,而后觉得确实不错的话,另外一个剪辑师直接拷贝走进行。 补充,磁性时间线真的很好用,希望你们不要嫌弃他。(前提是需要你转换整一个剪辑逻辑,把自己当作完全不会用任何剪辑软件的小白来学习) 总结,由于FCPX资源库与磁性时间线(习惯后能节省大量时间)的独特设计,虽然并不原生支持多人协作,但在小团队制作、制作流程十分不规范、对颜色要求不高、需要一些简单包装的项目中,多人协作的效率却一点都不低,足以达到1+1>2的水准(特别是当你的项目并非是常规项目 制作流程很不规范的时候…
自从16年之后苹果把MacBook上所有的接口一刀切,全部换成雷电3之后,不仅大大推动了Type C的发展进程,也在大众看不到的地方推动着雷电3设备的发展。 理论上一个雷电3接口能实现众多功能(DP信号、100W充电、外接显卡、雷电网桥等等),真的可以说是所有消费级接口中的王中王了。 但由于雷电3高昂的授权费,所以推广和普及这件事一直是老大难,甚至出现了雷电3鸡肋无用的口号。事实上,对于消费级用户来说确实如此,雷电3的高昂授权费(截止目前文章发表之时 Intel已经停止收取了雷电3的费用)带来的是高昂的设备成本,想要玩转整套雷电3,对于用户的钱包着实是一件挺大的考验。 但这可并不代表着雷电3无用,相反,在一些“Pro”领域,雷电3可以发挥的作用可非是「USB」这种妖艳贱货能比拟的。 由于本人并没有完全进入雷电3的体系中(例如外接显卡 雷电3显示器等等),所以在这些功能上并不想做云评测,接下来本文针对于雷电网桥这个功能,结合影视工作中的实践进行讨论(部分功能仅针对于Mac OS 想了解Win系列的功能请自行搜索吧)。 可以直接说结果,真的不要太方便,说这是中小型工作室效率最高的也不为过(更别提当你有许多的移动办公场景的时候)。 说雷电网桥是什么之前,其实得说说雷电3是什么。 简单的来说,雷电3可以通过雷电芯片把各种杂七杂八的协议(比如USB DP Network等)全部封包进雷电协议,传输到设备的另一端再解包,这样一来就成了“全功能”的雷电3。 所以本质上,你可以理解成,当你通过这样一根雷电3数据线连通雷电3设备的两端(比如两台MBP),他们就组成了带宽为40Gbps的超快局域网(但实际上用于数据传输的仅有22Gbps还是18Gbps 但也很快了不是吗),在有了这样的硬件基础之后,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就可以进行下去了。 开启雷电网桥的方法也很简单,打开Mac OS偏好设置——共享——文件共享,连上雷电3,对方电脑上的「Finder」的「网络」位置会瞬间出现一个你的电脑 此时选择连接身份,输入对方电脑的账号和密码就可以访问到对面电脑的硬盘了,更绝的是,就连对方电脑上外接的硬盘更或是对方连接的共享式储存(例如NAS),你也可以访问到。 配合上一个组织科学且规范的流程和文件夹目录,两个人同时开工,1+1>2,工作效率直接起飞,瞬间让你觉得AirDrop是什么垃圾(哈哈)。 我本机上的「影片」文件夹 通过雷电网桥访问到我的电脑的「影片」的文件夹 通过雷电网桥联通的这个共享文件夹,不仅速度很快(不考虑对方硬盘的读写瓶颈问题 大约是在SATA SSD的水准 毕竟协议会有损耗),而且延迟超级低,基本就是跟正常使用硬盘一样。 在完成了上面这些基础建设了之后,就可以说说怎么在影视的工作流程中在系统和文件层面上如何进行高效协作。 场景一、剪辑助理与剪辑师。 由于国内制作流程大多都十分不规范,很有可能在剪辑开始之后遇到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导入素材,这时候,传统模式下剪辑师头都要炸了,不仅要考虑剪辑的事情,还要考虑哪些素材是导入了的哪些素材是没导入的。且不说在传统流程下会文件夹目录结构会变得异常混乱,未来再也没人可能会看得懂,就说在当下能够完整正确的导入素材都是件头疼的事情。 但在这种模式下,很多事情,剪辑助理可以直接帮助剪辑师做掉繁杂的工作,跟甲方对接素材,为素材打上对应的标签(比如拍摄地点 拍摄内容),统一放入「02_VideoSource」或「05_Graphic」里面去,并且统一打上黄色标签,等到剪辑师心情好导入完素材后,剪辑助理再统一把这些打上黄色标签的文件取消黄色标签,这样以来哪些没有导入,哪些导入了,一清二楚,而剪辑师可以全心全意的关注剪辑而非是技术或是其他繁杂的问题。 场景二、视效(VFX)与剪辑师。 对于一些工期比较紧的任务,视效很有可能直接在剪辑师边上,根据剪辑师提出的视效要求直接做视效,不仅工程可以直接保存在对方电脑上,甚至你可以直接输出在对方电脑上的指定位置(07_VFX),文件命名为「视效内容_Ver01」、「视效内容_Ver02」……这里再次鞭尸Pr,我都有视效师了,我还要你动态链接有何用? 诸如此类场景……通过「Finder」你可以实现很多在传统流程上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事情,雷电3真的远超乎你的想象。 这一篇章先到这,下一篇将正式介绍雷电3在影视流程中具体应用(真真让你工作效率飞起来的要来啦)。 涉及到的软件主要是FCPX和Davinci Resolve,看看这两款软件在剪辑上谁优谁劣(可以透露的是 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 这两款软件的工作效率与方法也会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