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ault image

tshaveanidea

ts, tssblog's owner, a.k.a. Lucas

关于离线下载的后续

上一篇关于离线下载的内容一直处于「未完待续」的状态,疫情在家索性就把这个坑填填完吧。   这么一段时间过去了,其实我也没再继续使用这一套方案了,原因很简单,贵+对网络要求高。目前我的解决方法是百度云会员+迅雷破解版,简单的说一下他们两个的实际使用体验好了。   首先是百度云,虽然很不喜欢百度这个公司,但也迫于工作需要不得不使用它的上传功能,而破解版的百度云基本是针对于下载功能的破解的,想要顺畅的使用上传功能,实际上还是得靠会员。 但百度不愧是百度,无论是出于技术原因也好,还是恶心的故意“限速”也好,实际上很难跑满带宽,哪怕你使用的是最高贵的超级会员。它所谓的离线下载,十有八九也不可靠,只有很少一部分BT种子可以完成下载。 实际上,除了工作需要,以及极少的个人需求,我基本也不会使用百度云,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很垃圾需要靠特殊国情才活下去的玩意。   迅雷的下载协议,一部分是P2P,另一部分是P2SP。一个是传统的多点对多点的“用户越多下载速度越快”,另一个则是基于迅雷的服务器来提供加速的服务。但因为迅雷早年(或许现在也有)的“吸血”,只下载不上传,搞臭了整个环境,用户越来越少,现如今BT的下载速度也不非常理想(但也不是完全不能用)。 所以,现如今一些资深玩家基本使用的是更加私人化的PT,本质上虽然和BT相差不多,但可以通过一些限制手段,让PT达到BT设计之初的理想状态。 更多有关BT的内容,可以去看看回形针的一期关于BT的视频,讲的不错。     另外,再推荐一个服务好了,如果你不想折腾,可以去看看——比特球云盘。虽然具体没使用过,但听说还不错。 想折腾的玩家可以继续看下去。     刚才说BT的环境被迅雷搞臭,PT虽然不错但是门槛较高。但要知道BT在国外依旧风生水起。 之前写的那篇文章,大概写了一下怎么搭建,现在来说一说那一套方案最大的问题——网络环境。 因为选用的服务器在国外,而无视版权的服务器几乎没有CN2的线路,所以从互联网上下载到VPS是没问题,但想要从VPS上取回到本地就问题比较多了。 你必须为服务器开启BBR加速/锐速,另外你还需要有个中间服务器,作为桥梁用来连接离线下载的服务器和你本地的网络(一般你可以使用CN2线路的vps开启特殊网络环境来一箭双雕)。只有这样文件才能顺畅从互联网上到达你本地的储存中。 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同时也能解决钱的问题的话,我觉得这种离线下载的方法还是不错的,比较自由。     当然了,怎么选择还是看你。

关于iPad与Mac的随航功能一点点杂记

Macbook上那颗T2芯片除了在数据安全上有作用之外,让人意想不到的在随航功能上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Mac系列的老设备之所以不支持sidecar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没有这颗T2芯片,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CPU的事了,新架构的CPU才支持hevc的硬件编解码(具体的是6代以及6代以后的CPU都支持h265的硬件编解码了。 之所以和这两颗芯片有关,这是因为随航是将画面编码为hevc之后再进行传输的,hevc的编码很大程度上能缓解带宽的压力。而与此同时,自然旧设备不支持也是很正常的事了(靠软件编解码的效率相比于硬件编解码是挺低的)。 再来是iPad系列旧设备的支持,可以猜测大概也是芯片不支持硬解hevc吧。 不过港真,iPad pro的随航有点吸引到我了。对于后期软件来说,多屏太重要了。iPad这种自带电池的超便携设备,市场上也就苹果独一家了。 具体支持设备如下: MacBook, MacBook Air: Early 2015 MacBook Pro: Mid 2015 iMac: Late 2015 Mac mini: Late 2014 Mac Pro: Late 2013

新闻不再

这一次的新冠无疑是2020年的开头一棒,全国性的禁足让每个人都在家闷的慌。互联网的热点只有一个——疫情,这对于娱乐至死的当今互联网来说,还真是少见的事。     自4G时代开启,自媒体的门槛极大的降低,自然自媒体的数量也是蹭蹭的往上涨,加之微信这样国民级的应用,每一个人都有将信息与个人意志传向四面八方的能力。信息传播从未有时代像当今一样如此迅猛。但同样,万物具有两面性。信息高速传播的背后也隐藏着很多黑暗与风险。无法甄别信息的真与假、过激的言论这些都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想要完全杜绝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也不是无可作为,“新闻”就是一把非常有利的武器。可惜的是,正如标题所说的,随着电视黄金时代的“过气”,真正的“新闻”也已经消失匿迹在“对外开放 对内紧缩”的信息高压中,悲观的说法,“新闻”已死。 这是一件非常让人悲伤且难过的事情,这好像捂住了你的双眼,你依然可以感知这个世界,可你很难分辨谁说的是对的,谁说的是错的,谁在骗你。     都说这个不可信,那个不可信,这么多不可信的背后,是不是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可以相信什么?答案是没有。真要说的话,是那些“优秀”的说“真话”的媒体人。可这就存在悖论了,你怎么知道他是可信的?所以,答案是没有。 官谣不纠,民谣不止。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话,当官方媒体开始因为种种原因说了一些错误的话,就不要指望着“自媒体们”的发言有多优秀,要知道官媒与自媒体天生就存在着一道永远跨不过去的“信息鸿沟”。当发现今天是这个自媒体在散播谣言,明天是那个自媒体在散播谣言的时候,就要想想是不是已经有人掉进了塔西佗陷阱里。想出来并不容易。   官媒一直在承担着他们本不应该发挥的作用——“强心剂”、“稳定剂”。无论是当初武汉疫情仍未爆发的“不会人传人”,以及现如今的“全民战疫”“医护人员加油”。从某种特定的角度来看,官媒的作用从未改变过,李文亮医生献身的意义并不大。在一些民众想要知道的具体信息,比如具体哪个环节仍然处于紧张的状态,医院的具体运转状态,医护人员的工作实况,关于病毒的最新进展,变异的可能性,预计疫情的持续时间等等……你从官媒那听到的多吗? 这些人们关心的问题总需要有人解答,总会有人解答,无论是真是假。     时间是对抗一切的武器,没有什么是时间不能解决的。 “白事红办”、更加严格的言论管控……这是当下新闻已死的未来,2020。

工作的事

云剪辑、出差、工作室、移动“DMT”   工作内容不大合胃口,工作状态却挺喜欢的。    

使用体验 | 紫米65W电源适配器

Type-C的浪潮来势汹汹,Micro USB就别说了,就连Type-A逐渐被淘汰(甚至听说下一代的iPhone有可能在高端型号上采用Type-C)。   另一方面,随着我逐渐加入苹果生态,发觉Type A的数据线给我带来很多的麻烦,无论是要认正反还是出门带一堆线。 索性,完全拥抱Type-C吧,一根CtoC,一根C to Lightning,一个C口的电源适配器就可以走天下了(实际上Lightning这根线也可以用无线充电的方式取代它)。   MBP 15的自带的电源其实做工之类的都很不错,能提供85W的电源,正适合MBP 15的长时间负载散热设计。问题就是有点大和有点重,特别是每次出门去公司的时候,还要拔下电源和数据线装包,实在有些不便。   于是,我入手了紫米的这款65W的单一个C口的电源适配器,之所以不选择那个三口的65W是因为,一方面完全没有这个需求,另一方面它的C口输出最高也就45W,65W是三口同时输出的最高总负载。       因为产品很简单,所以也很容易发现它的问题和优点。   先说优点。 那么就是它的价格了,一贯的小米风范,有些“性价比”的味道,但同样的,性价比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其实 性价比就是一个比较伪命题的存在 不太符合经济规律 )。 另外一个,也是我最看重的,轻巧。平时公司需要我外出出个差,完全不想带Macbook原配的头,太重了……   而问题也有一些,就是最高只能支持到65W,并且在实际使用中有一些损耗。使用配送的数据线,给MBP充电实际也就61.5W这样,要是需要长时间满负荷跑渲染,那可能需要电池有一些存量或者使用官配的头。 另外,就是做工了(其实应该是产品设计也说不定)。插头是翻折式的,而它的长度又不太够,所以导致在拐角处需要用手指甲才能把它从“收纳”的状态调整到“使用”的状态。还是有一些不方便的。     总的来说,很有小米的风格,花更少的钱,办百分之八九十的事情。总体还算不错。

惯性与非惯性的冲突

当思维一旦产生鸿沟,而彼此又有历史原因的残留,相处变得异常困难。   说过我是一个总会跳出舒适圈的人,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也跳脱了思维惯性的怪圈。可或许大多数人不和我一样,这些人里有的是我不会接触的人,是我可以不接触的人,以及,我不得不接触的人……   “不得不”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到不舒适的词,我那么追求自由的人,这个词对我的伤害很大。 在这样的不得不中,惯性与非惯性的冲突频繁。惯性的人难理解非惯性的人的跳脱与理性敏感,非惯性的人简直感觉和古代人对话。在惯性的人不能前进,非惯性的人不能后退的情况下,两者的距离越来越远。   实质上,他们是时代的冲突,思维次元的冲突,文化的冲突,过往与当下的冲突……   沟通不总是有效的,不沟通才是“万万之解”。 这看起来非常不符合现代主义的事,可它就是荒诞的现实。   赶紧逃回大城市里面吧,这里从来没有我的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