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Davinci Resolve的调色和多人协作,突然想起了达芬奇的项目和保存都是基于数据库的呀,而一般来说都会有一个文件夹专门用于存放这些数据库的,所以用坚果云来专门同步这个文件夹岂不美滋滋?免费又好用。 所以特地查看了一下database的文件夹,发现这个想法真的可以实现。从此用达芬奇剪辑不用再怕工程文件丢失,配合坚果云的历史文件,随意找寻几个月内的所有工程版本。 你只需要备份这个 Resolve Disk Database 你电脑上所有的工程文件就都有了备份 多人协作时 数据库的文件夹会不一样 做好备份就不怕有人搞破坏 而至于AE和Premiere可能要稍稍麻烦一点,因为两个软件管理工程的逻辑不太相同,因为Adobe家的工程文件都是单个文件的形式封装的。 可以看到,按照之前介绍的文件管理方式,要想云端备份Adobe家的工程文件只能备份“04_项目文件”这个文件夹。而到坚果云里再建立一个XXXX工程文件备份的文件夹把““04_项目文件”放进去,以区分多个项目,不然难以区分。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推荐大家备份,数据无价啊。不经想到了国外一老哥,因为误操作导致项目全部丢失(Adobe公司的设计上是有BUG的),制作公司不知道亏了多少钱,到法院起诉了Adobe,不知道后来咋样。 …
一 效率就是王道,团队协作更是。 二 知识是新的性感。 三 沟通不总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放弃才是。 四 放过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五 “办事情”——非常有语言技巧的三个字。 六 婚姻是各式各样意义上的人生坟墓。 七 聪明是种天赋,懂事不是个好品质。 (想想懂事的背后) 八 悲观型人格更适合创作。 九 会提好问题比回答出一个好答案更重要。 十 “大家都这么说” 说这句话之前先想两个问题 大家都是指哪几个人?这样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十一 如果不会说话,多说不如少开嘴。如果表达思维能力不强,别发语音发文字。 十二 “你想要的到底是爱,还是依赖?” | 我想要的是爱…
引 本文内容源自爱否科技出品的《青年租房攻略》,本文仅对此进行整理和稍微修改。 文章最后附有Xmind原文件。 × 关闭警报 点击下载Xmind原文件
一 过段时间大概会投入到比较成熟一点的团队协作,因为不同于学生群体的团队协作,所以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这次的团队我估计大概是有大量媒体文件需要去交接的,所以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靠谱、比较大容量的云盘。我瞄准了dropbox。 dropbox还不算真正的使用过,单从价格来说其实还可以一个月11刀、12刀,2T的空间。dropbox的功能我还没完全弄明白,这几天会琢磨一下,应该是款不错的云盘。 二 网站已经设置每星期自动备份至dropbox,再也不怕出现上次一样的情况。 三 最近因为太无聊了,所以趁这段时间多写点东西,过段时间就忙起来了。目前有两三篇影视相关(有一篇是炒冷饭 但是炒的会比以前好吃一点)、一两篇人性相关的内容在策划了,看看,ts真是太勤劳了。 四 要多读书,发霉的日子里不要朽化。 五 立个flag,未来一年要尝试去接触博弈论、经济学、传播学,未来两年尝试去接触编程。等技术上来了,本博客会进行一次大幅度的优化更新。
警告 本文的一些观念不大符合主流价值观,介意者请关闭该页。 × 关闭警报 提示 另外本文并不是宣扬世态炎凉、金钱至上的这种观念,这是反人性的,相反,适当的人情你来我往是非常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的。只是在我们欠人情的时候应该想一个问题,“我真的需要欠ta一个人情吗?”。 × 关闭警报 一 正如标题所说的,人情是利息最高的“高利贷”,“不好意思拒绝”和“面子”是人在遇到此类问题软弱的原因(说不定也有可能是固化思维在做祟)。 但要这么说,其实比较抽象,比较容易挨打。所以举一些例子,由于今天讨论的内容本来就有争议性,所以下文的例子也不绝对,有不同见解的朋友我非常理解你们。 这是圆桌派里分享的一真实故事。 一男主人家里装修,需要从外地进一批红木的家具,恰好有位认识的朋友,朋友知道后非常豪爽,说今天就给你送来。开了一整天的车,当天就给送来了,男主人必定要感谢感谢这位朋友,于是带这位朋友在周边玩了好几天。等朋友走了之后,男主人算算钱,好家伙,这几天花的钱是自己找辆车的三倍。关键是就这样带朋友玩了一圈,心理还是有亏欠感,总觉得还是欠朋友什么的。 我知道有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比如这有什么好觉得亏欠的,都已经带他这么玩一圈了。去接受这个故事,因为这就是故事本身。 另外再分享一个比较有寓言意味的不真实故事。 山里有一对夫妻,这对夫妻遇到了贵人,这个贵人以前帮了这对夫妻非常非常大的忙,可以说没这位贵人就没这对夫妻的今天。所以贵客时常跑到他们家里做客,每次都是好吃好喝的伺候,生怕怠慢了他们。 长久以后,终于有一天妻子受不了了,夫妻二人一起合计了一下大概什么时候才能还清这个人情,结果是这辈子到死都还不清。妻子说,“算了,要么把他杀了之后我们自杀吧。”这位贵人恰巧路过,听到之后大惊失色,连夜慌忙逃走了。 那么说完这两个故事,其实非常容易产生一个问题。 “人情,我还的起吗?” 二 因为生活中拜托别人做一件事后来别人回过来找你帮忙的例子太多了,大多你还非常难推脱。 所以我通常是更喜欢让让别人欠我人情哪怕不求回报,也不乐意欠人人情,说到底还是我对自由的追求。 更加有意思的是,即使双方互不相欠,做事也不见得自在,所以让别人欠你点不太好还的人情吧(或者你可以要求对方不要还),自在点。 三 生活最真实的情况就是一切不容你选择。往往这种不得已,是由其他人(亲人 爱人 挚友)强制要求你去做的事,你不得不去做,这些事超出了你个人能力范围,为了完成这件事,你只能去拜托别人。从这个角度看,人情、生活,无解。…
曲线与直方图 曲线作为调色领域最强大的工具,几乎所有的色彩风格你都通过使用它来实现。 但初次和这个工具见面不免俗的一头雾水,像极了我们挣扎在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解析二三次函数的样子。但其实曲线工具远没有那么复杂,理解它其实非常简单,甚至在调色时用曲线工具有一定的套路可寻。 不过要想理解曲线,我们必须要先理解的东西是直方图。 直方图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难度,非常简单,下面举例说明。 直方图的横坐标从左到右依次是从最暗(黑)到最亮(白),而直方图的纵坐标则代表的是这一部分的亮度图像中占多少。 所以,这张照片对应的直方图,最左边没有任何的波形这就代表着图像中没有纯黑的部分,同理,也没有纯白的部分。而靠右边的部分有较大的峰波起伏,这是因为画面中有大量的白云和摩天轮的白色柱子。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所说的部分,其实带有RGB通道的直方图也是同一个道理,你只需要懂得色彩的加法(即RGB色彩模型),你就能从一张直方图里直接判断出对应图片的色彩风格。 这是曲线工具的属性栏,底部的波峰是那张摩天轮的直方图。 横坐标是你选取需要调整的明暗部位(你选择左边就代表要对暗部进行调整 选择右边代表要对亮部进行调整)。 纵坐标代表你希望调整到的数值,保持横坐标不变,让曲线上原先的点下移就是把这部分亮度区域的像素变暗,反之一样的道理。 同样你可以分别对另外的RGB三个曲线进行调整,道理也一样,也只需要你理解色彩的加法。 套路 图片的色彩可以千变万化,可耐不住套路深,总有一些常见的调色方法很能抓人眼球。 一 “胶片曲线” / “黑切” 这样的曲线特称因为太典型了,甚至还有了专属于它的名字——胶片曲线……另外也有人(包括我在内)也会叫它“黑切”,因为相当于把黑色一刀切,图像没有真正的黑色(看直方图)。 这个套路和人的记忆大致是有关系(人都喜欢怀旧的),以前胶片照片没有纯黑这一概念,反观现在的数码,黑是真的黑啊,这种成像风格也被称为“数码感”,大多数人都不太喜欢这样的色彩风格。 有的朋友要反驳了,我就觉得原图好,原图真实。其实没什么问题,因为本来色彩风格就是很风格化的东西。另外要模拟胶片质感,这样的胶片曲线只是其中的一小步,只对图像修改这么一点,你不喜欢也很正常。 二 在白色上玩点花样 配合胶片曲线,再切掉白色部分,很简单的一些操作就可以营造出一种还不错的色彩风格(注意看天空部分),通过这样的调整图片的观感已经好上不少了,要知道你现在还只是对灰度曲线进行了调整。更进一步的你还可以用别的颜色染一染白色,类似洋红色、青蓝色、青绿色都是非常常见的。 以电影举例,布达佩斯大饭店则是非常大胆的染出了“粉粉的白色”,告白(电影)为了表现压抑的气氛也大量的对白色的部分动了手脚。 电影《告白》截图 电影《告白》截图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截图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截图 可以看到其实电影大量都在使用这个技巧,是因为它真的太好用了。特别是要表达压抑或是眩晕如梦这两种情绪,前者往往会压暗亮部、后者往往突出高光并加上一定的高光柔光(这个又是另一方面的技巧了)。 补充一句,其实还有一部特别以在高光和白色部分的色彩而出名的电影,实在可惜,忘记这部电影的名字了,如果有机会再遇到这部电影的话一定更新在这里。 二 各种配色方案 图片源于网络 这是一张24色相图。…
不少朋友应该知道,我在某个社团的待了小半年的时间,这段时间特别忙,但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亲身体验了团队效率低是什么样的感觉,无论是文件管理上去看还是从开会效率、成员管理上去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尝试引入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去改善这点,好的方面是,确实有明显的改善。 其实这和工具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大学里常用的几个软件,QQ、微信、百度云(不理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使用邮箱的习惯)。 这些软件都存在一些问题。 QQ,功能复杂、消息容易混乱、有人不用、文件管理功能低下。 微信,根本没有文件管理功能,只能用来瞎聊天,扯扯淡。 百度云,限速,同一个账号通常是多个人在使用。 以上是比较笼统的概念,下面我举一些比较实际性的问题。 团队效率的低下,很能体现在群内消息的混乱。 一项活动的进行,不同部门会被分配不一样任务,所以一个群里就特别容易出现许多与自己不相干的消息,除此之外消息也还特别容易被淹没。所以包括我在内,许多人都把群消息屏蔽了。 再来是文件的混乱。…
警告 本篇文章是对“生活黑客”这个概念在一些特定场景的具体应用案例。由于本篇文章会有非常大的争议性,特别是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上,不能接受的朋友千万别看! “所以到底应不应该学习这些方法?当然应该学习 — 但是你学归学,不一定真用。副作用也是知识,不用也是智慧。” 这是一句黑客金句,在阅读之前真心的希望大家能再去咀嚼咀嚼这句话。 × 关闭警报 去朋友家做客吃饭:(源自丁丁) 说自己还饱,吃一小碗饭就可以了。 如果朋友手艺好就多添两次饭,朋友手艺不好吃完手里的一小碗就可以了。你开心,朋友也开心。 孤独感:(源自蒋方舟) 直接或间接的去表达对方的孤独感与众不同且沉重,借此获取双方的认同感。例如,“我看其他人的都是说说的,只有你才是真孤独。” 苦情文化: 普罗大众都是有苦情情节的,无论是电视剧重复上演的婆媳大戏还是生活中只要开了个头相互间就会争着比惨。利用这点可以很好套出对方内心薄弱的一环,亦或是找到能够直击ta内心,引起ta共鸣的点。 当然这种方法实际上其实还是“以物换物”,所以自己的“苦情”材料也会被交换到对方手里。所以最好选择大家都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成长史上的必经的磕磕绊绊,如果怕人找到自己的弱点,就选个自己已经释然的。 大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让对方对ta自己说的话做解释: 重复ta上一句话的某一个词即可。 快速形成/融入一个稳定的团队(小团体): 只要大家一起讨厌一个大家都认识的人(或是团队中的一个人)就可以了。 当然讨厌也要有技巧,不能用脏字,也不能说的太狠。最好是踩一脚,再捧一手。举个例子。 “ta有时候真的挺烦的,就刚才吧,我都XXXXX,ta还XXXX,搞不懂ta在想什么。但其实ta人也不坏,就是有时候不大注意,不是我说,也真不是我自己为是,可能是因为ta的情商不太高吧。” 另外,有特殊情况团队里会有偏激一点的人,但你仍然不需要做这个偏激的人,附和两句就好,不能离开这个小群体也不能处在小群体的最中心。 另外,当大家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是不会仔细的去想像是关乎善与恶的终极问题的。 急于否定: 不管你说什么都第一时间去否定,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情感冲动更强烈的人身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的人。 当他们进入了这种不理智的状态,你或许就成功了一大半。说出一件事让他们先去否定,再用逻辑的咬合链让他们反驳自己的话。 这类人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不是”还有“你先听我说”,你可以先听他们说的话,也可以一句话让他们闭嘴——“你不要急于否认”。 我想大概人的潜意识里面可能会觉得正面否认别人的话是不太好的一件事,所以他们会听你的话“不要急于否认”。 软弱也是一种力量: 会哭的小孩有糖吃,用好同理心就能让对方闭嘴,软弱就是一种能以下对上的特殊力量。 那么,你告诉我,软弱的人究竟是软弱还是坚强? 在宿舍里预防小偷: 把自己买过的贵重物品的空盒子放在别人的位置上。 故意说一个错误的答案让人反驳: 用来套话,检验对方给你的号码是不是真号码等。 多积累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 八卦也好,新闻也好,技术也好,甚至是朋友的朋友讲过的话也是一种谈资,有了这些资本,对方才愿意和你更好的聊天。 ——未完待续
这是今天从酸菜馆看到的一个词,去研究了一下这个词发现这个词非常有意思,同时我发现我的一些行为模式跟这个词的内在比较相似。 我很认可生活黑客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今天进一步的去解读这个词,发现我的现在一些习惯就是符合这个概念的,例如GTD、最简必要信息、自动化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征,实验性(爱折腾)、个人主义等等。 前两天在公众号里有做过预告,最近同时在写好几篇不同内容的文章,而有篇文章正是是关于心理技巧的,实际上这些心理技巧不仅有点黑暗还不大符合普罗大众的道德观念(“人在讨论道德的时候到底是在讨论什么?”这是前段时间遇到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所以当时给这篇文章取得名字是《说起来有点黑暗 但比较实用的心理技巧》,看来现在是要改改名字了。从生活黑客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正是“反系统化生存”的。 我有好几次尝试去了解不同人对我的看法,询问他们对我,关于感性的与理性的认识。答案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我是各占一半,有的认为我过于理性,有的认为我稍微偏向理性。但所有人的答案就没有一个说我是情绪化的人,因为很有可能在我不知不觉中就向生活黑客这个概念去靠拢去生长了。 因为生活中大多数都是不可控的,而反观内心,这是可控的,所以主流观念倡导的是去控制好心态以顺应生活。应该大多数人的理解,控制是去压制某一种情感,例如失恋了不要哭,遇到不开心的时候不要生气。非常不好意思但真诚的是,我有时会做的事,是告诉自己这个场景应该哭了以顺应这个系统,我不是这样的人,没有到达要哭这样强烈的情感冲动,因为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告诉我们,相对的绝对理性的人想要在这个系统中生存下去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毕竟有时软弱就是一种力量。 正如hack这个词一样,生活黑客也是有非常大的争议的。关于争议的这一部分我会在专门开给下文提到的那本书的文章里,详细的去思考这一方面(有些生活黑客的金句非常有道理)。 生活黑客这个词目前尚未普及开来,其英文是life hacker,有一本书和这个名字差不多——《hacking life》。这本书尚未在国内发售,且没有中文版,我搞了英文电子版,准备慢慢地啃(大概会和Frame io guide一样 节选一部分做篇持续更新的文章)。 我相信这本书应该是能对传统思维模式产生很大的改变。
信息 内容部分来自天宫异彩的教程《天宫学堂》系列,也参考了部分《Adobe Premiere Pro CC完全剖析》的内容。 这两个都是非常好的教程,对我的帮助很大。另外文章中提到的个人用的模板仅供参考,这是我自己在用的,有的文件夹并不是每个人的需要,而其他人需要的我也不一定需要,请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 关闭警报 后期制作中常常被忽略的就是这个——对一个项目的文件整理。 通常一个项目从还没正式开始之前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文件,例如剧本、分镜、场地考察等等,开拍之后又会有各种各样的通告和报告,更别说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媒体文件了(各种各样格式的图片和各个机位的视频)。 因为文件复杂且混乱,所以不乏有听到各种各样丢失文件的案例(虽然没有直接联系 但文件管理做不好 成片质量往往好不到哪去)。 这样的工作通常在剧组的现场一般由现场DIT完成,但对于小团队或者是学生群体通常是缺少这一角色的。DIT的工作绝对算不上简单,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做好最基础的部分——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部分可以套用相同的文件整理逻辑(具体还得看你的项目类型),为此我整理出了一份文件管理的模板供大家参考。 所有文件夹模板的压缩包放在文章最后,点击按钮即可下载。 粗略图 图中第一项中文的文件夹未在下面的思维导图中展开 基本是Personal Template的翻版 没什么特别好说的 详细内容 点击下载(旧) 文件夹模板已于20200520更新,对于制作中小型项目的朋友可能会有帮助(仅供参考)。 不再提供Xmind或说明文档,全英文文件夹(都是些简单词汇 不会就Google下吧),文件链接放在下方,有需要的自取。 点击下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