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不可控制的增长每一天都在给我施加压力。更多的烦恼却未见更多的智慧,这是令我非常焦虑的。 唯一比较值得庆幸的是,近来发现有一项能力倒是真的发生了质变——“通感”。得益于此,生活中不时的会在脑海中闪现非常多的mind spark,这些mind spark可能enlighten于一首歌、一本书、一篇文章,也可能于一阵芬芳、一次颠簸、一位路人…… 以前我的博客是有这样一个tag的——“杂说”。直到一天,偶然想到一个英文词“mind spark”,用这个英文词去描述,这些内容的主题一下子就形象了起来,于是你可以看到我现在的blog上已经从原来的“杂说”变到“mind spark”了。 少数派一直是一个非常会推荐工具和方法的媒体,虽如此,但绝算不算上唯方法工具论。它们前段时间有推荐过一篇文章,文章大致内容是关于做笔记和正视内心想法的,没有这个习惯的朋友其实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如何保持创造力?–「观心笔记」 – 少数派 我的方法与文章内所写的不太一样,但文中提到的“轻量化”我是非常认同的,mind spark是一个非常看中轻量化的东西,最好是能将灵感浮现于心头的刹那转而就能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在我已有的工具体系里,telegram的私人频道非常适合做这件事。借此回顾第一次的记录,发觉在telegram channel上断断续续坚持记录已有两年之久了。  这些mind spark随着记录越来越多,逐渐汇聚成“瀑布流”,我会给它取一个新的名字——“心流”,也意——心的流动。 哪怕时间过去很久,现在再回看这些mind spark,不仅依然对mind spark的内容是抱有新鲜感的。更有意思的是,我看到了过去的心流动的方向,从哪里的地方一直流到我现在的样子。 和我同龄的小伙子、小度娘应该很少知道,赵薇出过两张专辑——《飘》和《双》,一改大众对她“小燕子”的刻板印象,更是大火于当时的华语乐坛。这两张专辑由姚谦老师操刀,当时制作的时候,姚谦给了赵薇一本本子,让她下平时的一些想法(用我的话说就是mind spark),过几个月再还给他。最后,姚谦在得到赵薇的允许后,把部分内容应用于创作之中,随后,《飘》和《双》问世了。而姚谦也是对赵薇作出了,“飘忽不定的诗人、哲学家”的评价。BTW,更多关于姚谦老师和音乐人之间的故事,可以看看姚谦老师的书——《相遇而已》。 总而言之,一句话,正视内心的想法。 回顾这些mind spark,因为它们有的实在太有意思了,埋没它们于我一个人的心流实在有过可惜,所以就有了这个系列《X月心流》,不定期从personal channel上节选部分有意思的内容分享出来。
在杭州时候有一段挺有意思的求职经历,那个时候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博客网站,所以在制作简历的时候自然把我的个人博客也写在了上面。博客上除了一些关于影视制作和科技技术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我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日记。 记得当时面试其中一家公司的时候,公司后期部门总管、HR、老板轮番上阵。其中老板和HR看样子是认真看过我的博客的。她们对于我既能写出在她们看来非常“理性”的文章,也能写出非常“细腻”的文字这件事感到惊奇,并由此我们展开了关于自学、工作、爱好、自由等等话题。 结束面试后,她们给我发来了offer。但出于钱太少的原因,我最终并没有选择她们公司。“钱少”我是事先就清楚的,只是作为“保底”的心态去参加面试的。虽然缘分未到,我还是很感激她们能有耐心去访问我的网站。 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如此,求职一直都是双向的选择,也有很少部分公司看起来就很“敷衍”的。给人的印象就是,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让你填表,而不是第一时间去了解你这个人。 当然,去面试的公司,没看过你在简历上写上的个人网站,这不意味着这家公司一定就不“重视”你。 在杭州的时候,最终有缘的那家公司,在那段工作的时间里倒没有很明显的感觉。但结束“休学”回到学校,从以前的那些同学、现在的“学长学姐”他们口中听闻了一些求职的趣闻,才发觉,我好像在这个大环境里算“过得还不错”?另一件事,而比起实习工资,大家更爱谈论的是正式工资也是真的。 我之前所在的公司,劳务是按照工作内容自己上报然后审批结算的。休学的时候正值疫情后的复工时期,能接到的项目不算多。在能接到的项目中,我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劳务结算,心想算了就当“买就送”和“优惠价”不上报了。但就是这样,回到学校大家都开始找工作了,我才发觉,其实最后算下来的“平均工资”并不算少,要知道,那时候我别说“毕业证”,就连一个“结业证”都没有,非要说有什么证件要求的话,那就是“无犯罪记录证明”了…… 虽然简历都是同一份,但那家公司也是在最开始的阶段不知道我有个人网站的。直到其中有位比较年轻老板偶然间发现,才惊呼,“你还有自己的网站?!”。 国内个人网站并不盛行,而国外,据我了解的许多求职者都会在简历上附上自己的个人网站。 那些不知道如何简历上写什么的同学,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网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前两天和一位女孩有些交汇,女孩很在乎当代女性的权益。我和我的一位女性朋友还有她坐着聊了半小时有余的话,起头挺好,然后开始变味成了争论。 半小时其实并不算太久,却能让我侧写出她的家庭成员中一定有一个弟弟,而她从头到尾也没提过她有一位弟弟。 人与人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交换想法,对方如果能一下就猜对关于你的事情,很大程度说明了,你想要传达的观念就是带有偏见的,这是一种来自原生家庭里的或阴影或雾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影响要摆脱。大多比较健康的方式是先认识到、再了解、再释怀、最后或回归或诀别。那,这个女孩或许还有很长一条路要走。 我们期间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有一,孩子的姓氏归属问题。看似应该开放的问题,背后她想问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女孩在家庭中对遗产的继承权。当把这两个问题联系到一起时,就愈发觉得奇怪。 在交换思想的过程中,她提了一个假设。“假设母亲没有理由的一定要让孩子跟母亲姓,你会不会同意?”自然,我的看法是不同意的。感情的两端都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什么对方强求什么就给什么的情况,就算有那也是欠上一笔账,日后要还的。 通过我的朋友我后来知道,她真的做出一些比较出格的“维护女性权益”的事情,在整场走样了的辩论中,她甚至给我一种把我当作女性“翻身”的敌人之一的错觉。 但是男性从来就不是女权主义的敌人。祝这位女孩好运。
Podcast栏目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栏目名暂定《白搭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