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3 Workflow 02 | 飞起来的工作效率 雷电3与Pro Apps

前篇讲述了——在雷电3网桥下该如何在系统层面进行进行多人协同工作。  那么接下来这一篇,就要好好介绍一下,影视制作中该如何在专业软件中进行多人协作。如果说前篇通过系统层面的协作是一切的基础的话,那么这一部分将是让工作效率起飞的核心所在。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遗忘Pr这种旧时代的非编软件(听说PR也是有自己的一套多人协作方式的 先别说他好不好用 至少大陆范围内不可用 更别提Adobe高昂的订阅费直接劝退)。所以如果仅使用Pr的同学,你很难从我这获取一些有关Pr的有用信息,当然如果你有多人协作的需求,我相信,看完以下内容,你很有可能会考虑更换剪辑软件。  让我们聚焦于FCPX和Davinci Resolve这两款非编软件(姑且称Davinci Resolve之为非编软件吧 当然仅限16及其之后的版本)。  先来说说FCPX。  事实上FCPX并没有所谓多人协同工作的功能(同一个资源库无法同时被多人打开 但解决方法也是有的 你可以使用PostLab这个软件 在只读模式下打开已经被别人打开了的资源库),但由于FCPX独特的资源库(Pr用户可以简单且不那么正确的理解为工程文件)设计,想要在FCPX上进行多人协作并非是不可能,而且实际上效率也并不低。  要想讲述FCPX的多人协作,我们首先得知道使用FCPX的工作逻辑,其次才能知道在哪些环节是可以进行多人协作的,以及在这些环节里FCPX应该如何进行多人协作。(本篇主要讲述剪辑和调色部分)  不同于Pr或是不完全与Davinci Resolve相同,FCPX的粗剪几乎都是在资源库的事件里进行的(你可以理解为素材库 至于什么是资源库、事件、项目,你可以去Apple的官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具体是通过给素材添加关键词、打标记、打出入点、进行评级来完成。而关键词可以说是FCPX的灵魂之一了。  (有关评级的内容可以访问这里 Apple的官网)  在资源库的粗剪完成之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在有剪辑脚本的情况下,哪怕是十几二十分钟的片子,你都可以在2、3小时内快速搭完影片的框架,并且得益于磁性时间线的设计,如果你对软件足够熟悉,你甚至可以在这几个小时内完成第一遍精剪。而之所以可以做到2-3小时剪出一版框架,就是因为相当多的工作都前置在真正开始剪辑之前了。  左边的关键词可以通过Finder的标签或是文件夹生成,也可以在导入FCPX之后使用⌘+K来进行编辑。 而当你完成上面这些关键词精选、评级、标记之后,要做的事情真的不要太轻松,导演特别指出来的要的镜头你在标记里写好,到时候直接在搜索框里索引就行了。 而且整个过程你不用盯着灰片剪辑,你可以在素材库里面批量为素材选定LUTs,这样一来,无论是时间线上还是素材库里,你都可以看到Gamma正常的画面(盯着灰片剪多难受啊!Pr出来鞭尸!)。  直接在事件里为素材选定好LUTs,再也不需要对着灰片剪辑 剪辑完成之后,你就可以使用FCPX自带的调色板、曲线等工具进行调色,要说的是不仅逻辑上与Davinci Resolve不一样,并且个人认为功能的强大性和易用性也没有Davinci Resolve好,在一些对色彩有要求的项目中,你仍然需要发送到达芬奇去做调色。  在整个剪辑开始之前到最后交付,你可以完全抛弃鼠标,甚至我并不推荐你使用传统鼠标来进行编辑,我推荐的是使用触控板进行编辑。至于苹果自家出的喵控鼠标,因为个人并没有使用过,所以无法评价,听国外的FCPX剪辑师说是非常不错的。  如果你从未使用过FCPX,这一切可能听起来很难理解与不可思议,如果你是Windows+Pr阵营的坚定派,你甚至会对我使用笔记本+触控板的工作方式嗤之以鼻(现实中不乏有人啦)。不过要知道的是,我并非未曾使用过Windows+Pr的组合,甚至Windows的使用历史我已超过十几年……直至去年我才更换我的操作系统,今年第一季度才更换剪辑平台。你可以不满这种工作方式,但我仍然建议你,深度使用或者体验一次FCPX的制作流程之后再做评价,那时候你的嗤之以鼻一定是有充足理由的。  大概讲述完FCPX的工作流程之后,你就会发现剪辑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审阅素材以及在资源库的粗剪上面了(也就是区分素材并打上Good Take这一过程),很有可能DIT把素材交付给剪辑师三四天之后,你都看不到剪辑师建一条时间线(不习惯FCPX的监制应该会很难受吧……)。那么如果能在多人协作中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对于剪辑师无疑是巨大的解放。事实上,多人协作就该如此工作。  把几天的素材按照日期分成多个部分分别导入到多个资源库,多个剪辑师或者剪辑助理同时开始挑选素材,最后将各个完成粗剪的事件合并成一个资源库,交付给主剪辑师(并且由于通过雷电网桥访问的是同一处的素材 根本不会出现需要重新链接之类的破事),这时他需要做的更多是片段与片段之间的衔接与影片的故事结构,和剪辑助理在系统与文件管理层面做的目的一样,让主剪辑师更专注剪辑本身而非是其他繁杂的事,这才是多人协作的意义所在。  将别人的资源库里的事件直接拖拽到自己的资源库里,选择确定后,就导入了所有别人已经做的粗剪以及在这个事件里的项目(也就是时间线)。 通常的,你们不能同时打开同一个资源库。解决方法就是让对方关掉资源库,或者使用前文提到的PostLab,以只读模式打开别人的资源库。 此外,如果两个剪辑师对影片某一个部分或是对影片有自己的理解,他完全可以拷贝走整个事件(FCPX中可以“同时”开启多个资源库,并且层级结构很清楚),剪出他自己的理解,而后觉得确实不错的话,另外一个剪辑师直接拷贝走进行。  补充,磁性时间线真的很好用,希望你们不要嫌弃他。(前提是需要你转换整一个剪辑逻辑,把自己当作完全不会用任何剪辑软件的小白来学习)  总结,由于FCPX资源库与磁性时间线(习惯后能节省大量时间)的独特设计,虽然并不原生支持多人协作,但在小团队制作、制作流程十分不规范、对颜色要求不高、需要一些简单包装的项目中,多人协作的效率却一点都不低,足以达到1+1>2的水准(特别是当你的项目并非是常规项目 制作流程很不规范的时候…

TB3 Workflow 01 | 被人遗忘在角落雷电3&影视行业里的多人协作

自从16年之后苹果把MacBook上所有的接口一刀切,全部换成雷电3之后,不仅大大推动了Type C的发展进程,也在大众看不到的地方推动着雷电3设备的发展。 理论上一个雷电3接口能实现众多功能(DP信号、100W充电、外接显卡、雷电网桥等等),真的可以说是所有消费级接口中的王中王了。 但由于雷电3高昂的授权费,所以推广和普及这件事一直是老大难,甚至出现了雷电3鸡肋无用的口号。事实上,对于消费级用户来说确实如此,雷电3的高昂授权费(截止目前文章发表之时 Intel已经停止收取了雷电3的费用)带来的是高昂的设备成本,想要玩转整套雷电3,对于用户的钱包着实是一件挺大的考验。 但这可并不代表着雷电3无用,相反,在一些“Pro”领域,雷电3可以发挥的作用可非是「USB」这种妖艳贱货能比拟的。 由于本人并没有完全进入雷电3的体系中(例如外接显卡 雷电3显示器等等),所以在这些功能上并不想做云评测,接下来本文针对于雷电网桥这个功能,结合影视工作中的实践进行讨论(部分功能仅针对于Mac OS 想了解Win系列的功能请自行搜索吧)。 可以直接说结果,真的不要太方便,说这是中小型工作室效率最高的也不为过(更别提当你有许多的移动办公场景的时候)。 说雷电网桥是什么之前,其实得说说雷电3是什么。 简单的来说,雷电3可以通过雷电芯片把各种杂七杂八的协议(比如USB DP Network等)全部封包进雷电协议,传输到设备的另一端再解包,这样一来就成了“全功能”的雷电3。 所以本质上,你可以理解成,当你通过这样一根雷电3数据线连通雷电3设备的两端(比如两台MBP),他们就组成了带宽为40Gbps的超快局域网(但实际上用于数据传输的仅有22Gbps还是18Gbps 但也很快了不是吗),在有了这样的硬件基础之后,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就可以进行下去了。 开启雷电网桥的方法也很简单,打开Mac OS偏好设置——共享——文件共享,连上雷电3,对方电脑上的「Finder」的「网络」位置会瞬间出现一个你的电脑 此时选择连接身份,输入对方电脑的账号和密码就可以访问到对面电脑的硬盘了,更绝的是,就连对方电脑上外接的硬盘更或是对方连接的共享式储存(例如NAS),你也可以访问到。 配合上一个组织科学且规范的流程和文件夹目录,两个人同时开工,1+1>2,工作效率直接起飞,瞬间让你觉得AirDrop是什么垃圾(哈哈)。 我本机上的「影片」文件夹 通过雷电网桥访问到我的电脑的「影片」的文件夹 通过雷电网桥联通的这个共享文件夹,不仅速度很快(不考虑对方硬盘的读写瓶颈问题 大约是在SATA SSD的水准 毕竟协议会有损耗),而且延迟超级低,基本就是跟正常使用硬盘一样。  在完成了上面这些基础建设了之后,就可以说说怎么在影视的工作流程中在系统和文件层面上如何进行高效协作。  场景一、剪辑助理与剪辑师。  由于国内制作流程大多都十分不规范,很有可能在剪辑开始之后遇到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导入素材,这时候,传统模式下剪辑师头都要炸了,不仅要考虑剪辑的事情,还要考虑哪些素材是导入了的哪些素材是没导入的。且不说在传统流程下会文件夹目录结构会变得异常混乱,未来再也没人可能会看得懂,就说在当下能够完整正确的导入素材都是件头疼的事情。  但在这种模式下,很多事情,剪辑助理可以直接帮助剪辑师做掉繁杂的工作,跟甲方对接素材,为素材打上对应的标签(比如拍摄地点 拍摄内容),统一放入「02_VideoSource」或「05_Graphic」里面去,并且统一打上黄色标签,等到剪辑师心情好导入完素材后,剪辑助理再统一把这些打上黄色标签的文件取消黄色标签,这样以来哪些没有导入,哪些导入了,一清二楚,而剪辑师可以全心全意的关注剪辑而非是技术或是其他繁杂的问题。  场景二、视效(VFX)与剪辑师。  对于一些工期比较紧的任务,视效很有可能直接在剪辑师边上,根据剪辑师提出的视效要求直接做视效,不仅工程可以直接保存在对方电脑上,甚至你可以直接输出在对方电脑上的指定位置(07_VFX),文件命名为「视效内容_Ver01」、「视效内容_Ver02」……这里再次鞭尸Pr,我都有视效师了,我还要你动态链接有何用?  诸如此类场景……通过「Finder」你可以实现很多在传统流程上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事情,雷电3真的远超乎你的想象。  这一篇章先到这,下一篇将正式介绍雷电3在影视流程中具体应用(真真让你工作效率飞起来的要来啦)。  涉及到的软件主要是FCPX和Davinci Resolve,看看这两款软件在剪辑上谁优谁劣(可以透露的是 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 这两款软件的工作效率与方法也会截然不同)。 

项目小结之——FCPX横向对比Pr的优势

那些Pr无法比及的优势: 1、与Mac OS的联动(Finder) 往FCPX导入素材之前,可以在Finder中对文件批量打上标签,写上大致的画面内容,这样文件的标签在导入FCPX之后就变成了关键词。通过这种方式管理文件,会对以后的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优势,特别是你需要在N年之后找到你心里所想的那个画面,你就知道好习惯是有多么的重要。 而相反的,在安装FCPX之后,系统会出现一个名为「Pro Video Format」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让你使用Finder的Quicklook快速查看素材,而非是像Adobe那样要么使用Bridge要么新建一个Pr项目。 2、关键词与检索 通常大家管理文件的方式都是「项目」——「素材库」——「拍摄时间」——「机型」/「卷号」——「素材」。这种方式如果不搭配专业的DIT、剪辑助理,剪辑师就需要用脑子记或者用各种古怪不符合人类直觉的方式去管理素材,这太痛苦了。 而不同于Pr中文件夹层级的思路,FCPX所有的素材都是基于关键词,索性更没有了文件夹层级的概念。为所有的视频打上你日后能快速找到的关键词,检索,输入,Boom,你就找到了。 3、直接剪辑709的画面 理论上来说,流程正确的情况下是不会出现这种事的,DIT都会把原始文件转码成709的Proxy交付给剪辑部门。但事实上有多少团队会做这件事呢……? 4、打开工程的超快速度 快速、高效 5、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实时保存、时间机器 从根源上断绝了项目进度丢失的情况,FCPX负责记录你每一步的操作并实时保存到资源库,并每隔一段时间把当前项目的Backups备份到你的「影片」里(默认设置下)。 你还可以利用Mac OS提供的Time Machine,为你的备份增加备份,你甚至可以追回几个月前的文件,这一切都是自动的。 6、最简单的Debug 当你使用Adobe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奇怪的问题……比如渲染器bug导致成片死活输出不了,CPU一核有难全核围观渲染巨慢,监视器能看、时间轴却找不到了……各种奇怪的问题,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很多时候是件很折磨人的事。 当你使用FCPX的时候当然也会遇到问题(比较是和电子产品打交道 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这些问题如果你不去细究的话,解决起来其实很简单,要么重启软件,要么重启电脑。 此外,如果你在Windows上使用Adobe遇到问题,有条件的话试试切换到Mac上使用,很多时候问题就解决了。 7、丰富的插件、简单易用的模板 之前我还觉得Pr与AE的动态链接很好用,但事实上,如果我需要做比较复杂的东西,使用动态链接还不如我输出一条在时间线上回看来的舒服。相反,简单的东西我就没必要发到AE去做,我为什么不使用那些从库里拖下来就可以修改可以用还可以实时预览的东西呢? 8、随开随用的罐头音效、与Apple Music联动的资料库 先别说Adobe其实有自己的音效库可以下载,就说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再说有多少人知道也懒得下吧。承认吧,人就是有这么懒,FCPX自带的众多简单可用的罐头音效真就剪辑福音。 9、根据素材与时间线的智能缩放 不用做任何缩放设置,把素材拉到时间线上就可以用,反正它会根据时间线自动缩放素材。 10、磁性时间线 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很不喜欢。尝试理解它,因为它的逻辑就是想帮你做掉一部分的事情,理解它之后你就知道哪些事情是不需要它来做的,这样磁性时间线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11、压轴戏——ProRes 高质量原始素材的流畅回放、时间线上的流畅预览,工程的强稳定性,极速的导出……这一切都基于苹果家的编码ProRes。这意味着你可以直接剪辑超高质量的素材,可以在时间线上任意的加效果,随意的强退软件(虽然我不建议这么干),现场剪辑不慌不忙的调整完一遍又一遍、输出一遍又一遍…… 至于那些FCPX的劣势放到之后再说吧。

关于XDR的不严谨体验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中测试的视频NCLC标签是(9-13-9)*NCLC标签的对应属性你可以在BBC的Github上找到一个能修改NCLC Tags的project,在这个project上有个readme.md,上面有很详细的内容。 图1是开启HDR Video(P3 ST-2084)ICC后Mac OS中 Finder和FCPX对HDR内容的映射画面图2接上图是FCPX的全局画面图3是FCPX的浏览器画面图4是Timeline上的缩略图图5是在「P3 ST-2084」ICC下使用系统自带的截屏得到的画面 HDR Video(P3 ST-2084)并不是Mac OS默认的ICC文件,默认的ICC是P3 1600nits的那个。(在这个默认的ICC下 大概是不能通过QT正确显示NCLC Tags为9-13-9的HDR视频的) 根据之前验证Rec.709画面显示的经验得出来的“果式逻辑”和“果式流程”,当你修改系统ICC为「P3 ST-2084」,我们应该可以使用QT正确监看到NCLC标签为9-13-9的HDR视频(如果我没弄错的话)。 受限于Apple Store的Demo机器,无法联网下载VLC验证我的想法,更别说达芬奇了(Airdrop了VLC的DMG之后又因为Demo机器系统权限问题无法播放 难道说需要我下次厚着脸皮带自己的MBP去测试?!哭)。 另一方面,当我使用系统默认的那个ICC,我得到了一个“观感很奇怪”的画面,这大概是对我猜想的一种并不确凿的印证。 如果基于以上猜想和逻辑都正确,接下来就能推测出一些挺有意思的结论。   1、Mac OS下的HDR并不会全局提亮(无论是哪个ICC),只针对于HDR内容会有此效果(就如RayTao老师说的那样),所以会看到应用和系统的UI亮度被明显的“限制”,看起来就跟灰色一样。 关于这点无论是使用「P3 ST-2084」还是「P3 1600Nits」都一样(不过个人感觉「P3 ST-2084」下系统UI更灰暗一些 更像是被限制在100Nits ,而「P3 1600Nits」下感觉更像是500Nits该有的样子。不太严谨哈,有小概率是我的错觉。   2、根据图1、2、3、4可以看到,HDR内容在FCPX的监视器、浏览器、乃至Finder中都显示的是相同的画面,它们都能被正确映射。 但是,唯有Timeline上的clip缩略图不能被正确映射,这说明了,在处理HDR内容时,苹果对于图片的处理还有些没到位的地方(图片并没有NCLC机制…

色彩管理小指南——让对方以“最低成本”看到和你看到“一样”的色彩

说个简单可行的方法保证对方和你看到的东西,在色彩上基本八九不离十​(本文不深入谈到色彩管理 那说起来没个完 我也怕讲不明白)。 本文项目Color Space基于Rec.709,Rec.2020、DCI-P3、Display-P3等广色域项目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原理和这个也差不太多 可能在HDR的内容上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注意),未来可能会更新广色域、HDR等相关内容(如果哪天我能稍微拎得清一点的话)。   对方的硬件与软件要求: 1、苹果设备(至于为什么要使用苹果设备可以看文章的最后部分)。 2、如果对方能使用VLC进行观看的话是最好的。 3、如果不能使用VLC观看,Mac上则推荐使用QucikTime观看(默认的播放器),移动端默认播放器即可(无论是点开原始文件还是在相册里看都是可以的 前提是要下载后观看 而非使用云盘提供的“在线观看”)。     制作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1、在达芬奇输出的时候「不要勾选」「为检视器使用Mac……色彩配置文件」(特别是当这个功能的内核于16版本之后发生了改变)。 2、回批时输出Rec.709 Gamma2.4的ProRes/DNxHD等中间编码。 3、当你发现剪辑软件(其实我说的就是FCPX)上回看,发现画面“发灰”,不要尝试手动去给画面加对比、加饱和,这是因为一些“设置错误”导致的,输出后并不会影响画面,只需要修改NCLC标签就能回看到正确的画面。如果你需要在你的剪辑软件上看到正确的画面,你有以下两种方法。 3.1、通过修改系统的ICC Profile文件为「HD 709-A.icc」以获得正确的画面,如果你没有这个ICC文件,参考资料中的评论区有。 3.2、通过加载一个“错误”的LUT,“错上加错”以修正FCPX发灰的画面。⚠️切记,输出时,一定要去除这个“错误”的LUT。⚠️ 4、通过一些工具修改NCLC标签到特定数值在不同的设备上以显示“相对近似且正确”的画面。     你可以用来修改NCLC标签的工具: JESEExtensifier或BBC qtff-parameter-editor (后者GitHub上有非常详细的数字对应标签属性说明)     几个常用的NCLC设置“标准”: 「1-1-1」:当你系统ICC文件为「HD 709-A」的时候你应该修改成这个。 「1-13-1」:当你系统ICC文件为「sRGB」的时候你应该修改成这个。 「12-13-1」:当你系统ICC文件为「Display P3」的时候你应该修改成这个。  …

一次惊心动魄的问题排查与修复

FCPX打开资源库奔溃怎么办 首先测试一下FCPX能否正常打开别的资源库,如果不能正常打开,基本判定是系统或软件的问题。 如果其他资源库能正常打开,而偏偏只有这一个资源库打开后FCPX立刻崩溃。那么恭喜你和我一样遇到了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首先,资源库损坏大的解决思路有两个,修复原始资源库或是使用备份的资源库恢复你的项目。 先说【修复资源库】。 当你第一次打开这个损坏了的资源库,FCPX应该会提示你资源库已经损坏,让你选择一个备份资源库来修复当前的资源库。这种自动化的方案看起来美好,实际上并不百分百可靠。比如我这次尝试使用这种方法修复就没有成功。而在之后再尝试打开原始资源库就会遇到每次打开每次崩溃的问题。 好在除了这种自动化的方案也还有更原始一点的办法修复资源库。资源库损坏通常来说大概是资源库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文件出错了(一般不会是所有文件都出错),所以只要找到这个出错的文件并使用相应的备份资源库中的文件替换掉它就可以了。 这种手动修复文件的方案实际操作中却有难度,问题出现在无法判断具体是哪个文件出错。民间有做法是复制.fcpevent这类文件,出现无法复制的往往是出错的文件。尝试复制几十个此类文件后没能排查到问题所在(而且我目前手头上也没有更好更科学的方法检查到问题所在)。该方案失败。 第二,尝试使用备份资源库恢复项目(这里面有坑)。 这其实算是下下策了。 FCPX通常每隔十几分钟就会在【影片 / Final Cut Backups / 你的资源库名称】下生成一个备份资源库。使用最近的一个资源库就可以恢复你的项目,听起来非常美好,实际上却有一个难以发现又致命的坑。 之前说了,当资源库损坏,FCPX尝试帮你修复原始资源库并失败了之后,你每次打开这个原始资源库都会让软件直接崩溃。 而更让人奔溃的是如果你尝试打开最近一次备份的资源库,你会惊喜又惊吓的发现你连这些个备份的资源库都打不开了。恰巧你发觉最近几个小时没有对原始资源库进行备份,心头难免一凉。 没救了吗?不是的。事实上坑也就坑在这里。跟Pr的逻辑不一样,每一个备份的工程文件Pr都可以作为独立的工程文件来打开。如果你对这个备份的工程文件做了修改并保存,保存到的是备份工程而非是原始工程。 而FCPX的逻辑就是,备份的资源库是只读的(一定程度上能强制用户规避掉工程的混乱 因为往往大家都不会先改名再使用)。并且,打开备份资源库,最优先定位到原始资源库的位置并尝试修复(或者其他一些想法 我也不太清楚他到底想干嘛),可以确定的是它一定会有一个尝试读取原始资源库的动作,而这么一来就又会导致软件崩溃了。恰恰是这个坑,让我以为就连备份资源库都出问题了,一瞬间还以为自己凉了,这才有了尝试修复资源库的过程。直到我打开最早版本的备份资源库,这才有了对FCPX运行逻辑的猜测,验证了一下我的想法,确实如此。 说说具体解决思路,理论上只要改变原始资源库的路径就好,让备份资源库给你生成一个新的可以进行读写操作的资源库就好了。所以改变文件夹名(大概有效)、改变资源库名(不一定有效)、推出工程所在硬盘(实测有效)等都是有效的。 当你满怀欣喜的打开新生成的资源库,你发现遍地一片红,全部链接丢失。这是资源库中替身文件丢失导致的,解决办法大致也有两个,拷贝原来资源库中的替身文件到相应的地方,或者让它自己慢慢链接。 我更推荐你让他自己慢慢链接,毕竟苹果的逻辑是不太希望用户手动进行一些操作的,我也没法保证如果你真的拷贝替身会出现什么样不可预知的问题。 最后当你开始链接,fcpx开始“无响应”的时候,不用慌,链接真的很费时间,这只是应用的假死而已。 最后推荐一个实用软件【iStat Menus】,通过这软件你能监看到所有系统运行情况,以此判断当前系统在做什么,我也算是通过这个软件才想到问题的可能所在处。 收费应用。

fcpx链接代理文件

当你使用fcpx链接完原始文件之后,转到代理模式一看,哇,一片红。怎么办?重新生成一遍代理文件吗?如果你之前就用fcpx生成一遍代理文件的话,那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当然也仅限fcpx生成的代理文件 其他的代理文件fcpx并不认)。   在说代理文件的重新链接时,我们需要分开讨论一些情况。首先是是旧版本的fcpx(Mojave),以及新版本的fcpx(Catalina)这两者。再是,你管理素材的方式,是打包在资源库交给fcpx来管理还是自己管理文件。当然区分这些情况的核心就在于,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叫做「Final Cut Proxy Media」的文件夹。 旧版本的fcpx,当你手动管理素材的时候会将你的代理文件放在资源库的旁边。新版本的fcpx则是会将代理文件放在原始素材的旁边。而通过fcpx管理素材,都是打包在资源库里的。 而假如你实在找不到这个文件夹,不如挑一个小文件先转码,显示资源库的包内容。如果里面的Proxy Media是一个文件,那这个就是你要找的文件夹,如果是一个替身,顺着替身找到「Final Cut Proxy Media」就好了。     当你找到这个名叫「Final Cut Proxy Media」的文件夹之后一切都好办了,你只需要把代理文件放进去(文件名需要和原始文件一样 文件后缀则没有要求),在fcpx里选中需要代理的原始素材——「对媒体进行转码」——仅勾选「创建代理媒体」——「好」。 接下来fcpx就会自动识别你之前导入到「Final Cut Proxy Media」的代理文件并与原素材进行匹配,而不是重新再转码一遍。